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2025年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及答案
(完整版)
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
均不得分。
1.在我国教育理论发展过程中,明确提出“生活教育论”,主张“生活即教育“学
校即社会”,强调“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家是()
A.蔡元培
B.黄炎培
C.杨贤江
D.陶行知
[答案]D
[解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吸取和改造。这个理论包
括: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
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
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2.教育是新生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是一切人和社会所必
需的。这说明教育具有()
A.历史性
B.阶级性
C.永恒性
D.独立性
[答案]C
[解析]教育永恒性是教育的属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永远存在。列宁称
之为永恒的范畴。自人类社会产生开始,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一定
的生产关系,积累了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经验,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
范。生产经验、生活经验、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文化形态都要依靠教育世代
相传,故教育是新生一代成长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第1页共15页
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三国演义》
3.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点是()
A.将教育视为本能模仿
B.忽视教育的社会属性
C.否认动物界存在教育
D.强调教育的目的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起源论。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
会性,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否定了教育活动
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因此,
二者的共同点是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属性,本题选B。
4.一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结底是由下列哪-因素决定的()?
A.生产力水平
B.政府重视
C.人口数量
D.文化传统
[答案]A
[解析]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具有直接的影响和最后
的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其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社会所能提供的剩余
劳动的数量。这种剩余劳动数量与社会中可能受教育和办教育的人口之间有着直
接的联系。其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直接制约着一个国家在教育经费方面的支
付能力。教育经费投入的数量直接影响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其三,生产力
的发展不仅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实体和可能,而且也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
出了需要。
5.“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中,荀况这段话强调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