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globalpeople2006
可能从没有一种告别体验,像赵英俊留给世界的这般。
人们对他本人似乎刚从陌生到熟悉,转瞬之间就是失去的遗憾。
3日晚上8点多,在这位歌手去世消息公布4个多小时后,他的个人账号上发布了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篇“小作文”。
话语里满是不舍,“我还没娶我爱的人为妻,还没有生一个孩子,还没有带爸妈去海边冲浪……”,太多的“还没有”汇集成一句“我太爱这个世界了”。
“我知道你们一定会搞个活动纪念我的,你们知道我是个多酷的男子,别搞得黑黑白白,哭哭啼啼……都给我穿上最帅气美丽的衣裳,音乐放起,咚次咚次嗨起来,小酒喝起来,用你们的狂欢送我最后一程。”
赵英俊最后一篇“小作文”截图
“歌红人不红”大概是这个世界留给赵英俊的最大遗憾。
人们品味着王菲《清风徐来》中的凄清,戏谑着《大王叫我来巡山》的俏皮,感受着《送你一朵小红花》的真挚,却不是每个人都注意到了词曲作者——赵英俊。
像是在音乐作品之外的“隐形”一样,赵英俊对自己的患病一直讳莫如深。
最后一次公开晒照是去年12月30日,他的爆炸头不见了,渔夫帽下面难掩苍白的面容,瘦削的身形仿佛能被北京凄冷的冬天吞噬;
他发布的最后一首歌,是给抗癌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创作的主题曲;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他发起了“一人一首赵英俊”的重唱计划。
除此之外,便是一如既往地写歌、唱歌,在微博上偶尔插科打诨一下,没表现出一丝患病的迹象。
赵英俊在微博上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
昨天,《环球人物》记者联系上赵英俊的好友大鹏,对方不忍心悉数往事,只表示“正沉浸在悲痛中,希望默默送别”。
赵英俊是贪心的,在最后的小作文中仍然念叨着“希望你们别那么快地将我遗忘”;
就像他那首《这就是命》中写的那样,“没有遗憾也不算完整,起起落落的才是人生,尽力而为就无愧于心。”
“口水歌对我来说才是挑战”
赵英俊是他给自己取的艺名,来自于赵本山在某个小品里的一段独白:“我叫赵英俊,男,今年35岁了,括弧,实际年龄跟长相有误差。”
2004年,27岁的赵英俊参加歌唱类真人秀节目《我型我秀》,期间他窝在上海的宿舍里,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把时下流行的23首歌曲,剪切拼接成一首歌曲,取名《刺激2005》。
令他没想到的是,这首歌竟然火了,有人说它是“史上最强翻唱”。
赵英俊一贯以爆炸头示人
那一届的《我型我秀》冠军是张杰。在因为超龄一岁而退出比赛后,赵英俊开始了他的音乐幕后生涯。
他当过选秀节目的音乐总监,偶尔给人写写歌,交交朋友、散散步,这便是赵英俊在上海的6年多安逸生活的全部。
直到接触到电影配乐,赵英俊才正式开启了自己“歌红人不红”的演艺生涯。
赵英俊养的宠物,一只英国短毛猫
2015年是赵英俊最高产的一年:他为大鹏执导的喜剧电影《煎饼侠》创作同名主题曲。
9月,为徐峥执导的爱情喜剧电影《港囧》创作主题曲《清风徐来》。
12月18日,电影《万万没想到》上映,片尾曲《大王叫我来巡山》席卷大街小巷。
还为陈思诚执导的动作喜剧电影《唐人街探案》创作主题曲《唐人街》。
2015年,《大王叫我来巡山》成为席卷大街小巷的口水歌
随着歌曲知名度提高,质疑随之而来,人们开始说,赵英俊只会写命题作文,那些歌也都是些口水歌,像《大王叫我来巡山》这样毫无内涵的东西。
他本人对此毫不避讳,直言:“我就是要写一首口水歌啊,因为我觉得口水歌是最难写的,口水歌对我来说才是挑战。”
或许对于大多数摇滚歌手来说,那些不表达自己、不剖析命运、不批判生活、不声嘶力竭的歌都是一种妥协,但赵英俊给出了另一个答案:“这不是妥协,我觉得这是智慧。”
《缝纫机乐队》中的插曲《都选C》或许可以证明赵英俊并没有妥协。
作为他少有的摇滚风歌曲,《都选C》的前奏和主歌部分的伴奏采用的涅槃乐队的《come as you are》;副歌部分伴奏是枪花乐队的《Sweet Child O‘ Mine》;间奏和尾奏的riff是林肯公园的《paper cut》。
赵英俊用自己的方式致敬了一众“摇滚大佬”。
这次写歌历程很不一样,临近电影杀青,赵英俊也没写出个所以然。
直到看了粗剪,“当韦一航和马小远鲜活地出现在面前时,我才打开了对这个故事的电影和地图,”赵英俊在微博中写道。
之后,他文思泉涌、水到渠成。
当几天后赵英俊怀着忐忑的心情把歌曲DEMO交给韩延时,对方回了两个字:“牛逼”。
赵英俊为多年好友韩延庆生
这是一次非常珍贵的创作经历,很难想象,彼时已经临近生命尽头的赵英俊,会以怎样的心境去写这首抗癌电影的主题曲。
如今看来,人与人之间一般的痛苦尚且难以共鸣,更何况是癌症,没有亲身体悟怎么会说服听众呢?
连赵英俊自己也承认,《送你一朵小红花》这首歌“很像人生,运气也好,宿命也罢,回头看时,都那么美好”。
画龙点睛的电影龙套
“歌比人红的创作鬼才,画龙点睛的电影龙套。”喜欢他的人这样概括身处娱乐圈的赵英俊。
大眼睛,爆炸头,五官拧巴,表情搞怪,赵英俊一贯示人的形象中,总带着股戏谑的气质。
因此,在音乐之外,他特别乐于在喜剧片中客串。
赵英俊与徐峥共同参加节目
徐峥、大鹏、岳云鹏都是他合作过的大咖。
2009年,赵英俊出演杨庆执导的喜剧电影《夜店》,因此与徐峥结缘。
赵英俊的戏剧天赋令徐峥刮目相看,这直接促成了他们后来的合作——参演电影《泰囧》,成为电影《港囧》的编剧之一。
赵英俊出演杨庆执导的喜剧电影《夜店》,与徐峥结缘
而与大鹏、乔杉结缘是由《煎饼侠》开始,此后三人又搭档了2017年的《缝纫机乐队》。
在陈思成执导的《唐人街探案中》,赵英俊表现得出乎意料地“专业”,笨贼越南仔一角,被他演绎得活灵活现。
赵英俊(后排左一)在《唐人街探案中》搭档小沈阳(后排左二)
赵英俊似乎喜欢这样的多重身份,他给自己的微博简介是:“不但是当过主持人的编剧里写歌最好听的演员,还是会做电影配乐的电台DJ里唯一当过银行职员的歌手。”
从不多的综艺节目中,也能看出赵英俊的性格——认真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不管是唱歌、演电影,还是别的什么。
比如做饭。2017年,赵英俊参加东方卫视节目《青春旅社》,在其中当起了“大厨”,但还是没有忘记自己的老本行。
有一期,赵英俊趿拉着拖鞋,一身简单的白短袖黑短裤,窝在沙发上,一把GIBSON sj200的吉他放在怀里。
和弦信手拈来,从戴军的《阿莲》唱到到罗大佑的《恋曲1990》,周围人跟着哼唱,有人发出感慨:“还是老歌儿好听。”
不想下一秒,赵英俊脱口而出:“跟着我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引得众人笑了起来。
赵英俊在《青春旅社》中弹唱
而在《吐槽大会》上的他显得更加来者不拒,百无禁忌。
当池子拿他“长得像雪村”这件事调侃,赵英俊乐呵呵地听着,不住地点头,使劲儿鼓着掌,还笑得跺脚。
轮到他开麦时,赵英俊先拿自己开涮,从他的爆炸头到充满“离退休职工”气息的复古名字,一通吐槽。
末了还不忘暗示当期主咖Papi酱拍电影时,别忘了找他写主题曲。
赵英俊在《吐槽大会》节目现场
赵英俊似乎总在接纳着周围的一切,好的音乐、烂的音乐,光头强、雪村,夸奖与诋毁,喜欢他的听众、骂他的人,顺利与坎坷,健康与癌症。
这个顶着爆炸头的男人,借用他那天生易于引人发笑的外表,以一种不事张扬的戏谑方式,默默前行。
抚顺“摇滚教父”的一次和解
也不是没有叛逆的时候,只不过那时他还没有成为赵英俊,他是抚顺的“摇滚教父”赵健。
相比30岁之后在娱乐圈的摸爬滚打,或许作为赵健才是他人生中真正的高光时刻。
从1993年外婆给他买了第一把吉他开始,借着摇滚乐席卷大江南北的东风,赵健靠弹吉他、组乐队成为“小镇KOL”。
乐队名字叫“不可能乐队”,成员们总是在镇上随便包一个场子,5块钱一张票,就能聚集起一大群摇滚乐迷们。
乐队所到之处,啤酒、音乐、荷尔蒙弥漫,让他几乎成了辽宁地下摇滚乐界的崔健。
赵健的叛逆不仅表现在音乐上,从他喜欢的事情中也可窥见一二。
他喜欢马拉多纳——纵情潇洒、狂妄不羁的阿根廷球员;喜欢海贼王——关于水手、大海、冒险与自由的热血日漫;喜欢肖恩·康纳利——英国演员、首任007 詹姆斯·邦德扮演者。
或许正是这份叛逆让赵英俊选择离开抚顺。
2005年,当《刺激2005》红遍网络时,这首歌的创作者却在北京孤身一人,像“塑料袋”一样四处漂泊,无人问津。
后来,他为《缝纫机乐队》创作的主题曲《塑料袋》便是受那段经历的启发。
赵英俊曾在三里屯的一家酒吧驻唱,每天熬到凌晨1点多收工,拿50块钱的工资,然后花55块钱打车回家。
在接受Figure视频采访时,他回忆,“别说当明星了,根本没有这个概念,就是怎么能活下去,怎么不回去。”
赵英俊在电影《像小强一样活着》中饰演一位进城投奔朋友的年轻人
2009年,在熬过了那些艰难岁月后,赵英俊迎来人生中第一个重要角色——《夜店》里的朱辽。
一本《演员的自我修养》,一句不离口的“哥们儿要火了”,就组成了电影里异想天开的龙套演员朱辽。这个角色与当时的赵英俊互为镜像,称得上本色出演。
赵英俊饰演《夜店》里的龙套演员朱辽
也是借由电影这个契机,赵英俊发现生活并不是非摇滚不可。
他开始将对摇滚乐的激情,复制到其他音乐风格的创作上,渐渐走上深耕电影配乐这条路。
这种角度不再是逆反的、死磕的,用赵英俊自己的话来说,是“顺流而上”,是“成熟了”。
“成功有两种。一种是腰缠万贯富可敌国;还有一种就是,你用你喜欢的东西赚一口饭吃。 玩音乐、搞电影,这算什么得意吗? 也不算得意,没有困惑,没有沮丧。 我觉得我过着想过的日子。 能容忍矛盾。 ”这是2017年的赵英俊的自我剖白。
就像他为电影《港囧》编曲作词的主题曲《清风徐来》中唱的那样:“可能完美和完整,不是一回事情,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顺流而上,海阔天空。”
赵英俊身上的标签太过多元化:
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孜孜不倦的音乐人,是戏谑的小丑,是伟大的患者。
是热血中二的男孩子,是庸常生活中的普通人,是妥协家,是奋楫人,是相信上帝的无神论者。
在多变的身份之下,他的愿望或许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这个世界能够记住他。
正如他曾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重复的那句——“你说我逃不过的死亡,就是被人遗忘”。
近日,一段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医疗队齐聚武汉的短视频火遍网络:截至目前,
那个吃虫子、啃生肉的“硬核贝爷”,来中国玩起了直播你永远无法预测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但提前练就应对危险的能力却能让你在魔幻人生中获得一丝安全感。吞噬一切的山洪、山摇地动的地震、高温窒息的火灾、凶猛野兽的攻击、突然停跳的心脏……当危险突然来临,你真的有信心保持冷静并生存下来吗?或是因没能提早掌握求生技能而追悔莫及?贝尔·格里尔斯——生存大师,现代探险家,英国前特种兵,登山家,演讲家,畅销书作家。因在 Discovery 频道《荒野求生》栏目中成功从各种绝境中求生而圈粉无数,是专为超越危险和死亡而生的探险家。没有人比贝尔更懂得如何求生!9月27日(明天)晚8点,中信出版集团特别邀请到贝尔·格里尔斯、蓝天救援队创始人兼总队长张勇、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主持人、总监助理张斌;从遇险经历、求生技巧、生存智慧等几个维度探讨我们如何在各种不期而遇的险境中挽救自己和他人的宝贵生命。特别嘉宾万科集团创始人、户外爱好者王石也将加入对话,与贝尔探讨冒险动力与安全感的张力。希望通过这场勇敢者的对话,让更多人掌握求生知识、收获生存智慧,得到在逆境中保持镇定的底气。硬核男人不是一天练就的今天我们熟知的贝爷,是能在荒野丛林中自如生存的硬核男人。他从各种各样的绝境中逃生,惊险、刺激、冒险,似乎这就是贝爷的个人风格。其实,在童年时期,贝爷也是个平平无奇的普通人。1974年出生的贝尔·格里尔斯,在13岁时遭遇了严重的校园霸凌。饱受欺凌的经历让他明白,必须要让自己变得强大。于是,他开始苦学空手道,最终作为英国年龄最小选手远赴日本参赛。3年后,他更是成为英国最年轻的黑带二段选手。20岁时,贝尔加入了英国特种部队——大名鼎鼎的第21空降特勤团,这是世界上最精锐的特种作战部队之一。在军队中,徒手搏击、沙漠及寒地作战、生存技能、医疗、跳伞、信号、攀登和爆炸……样样学,样样都得精通。这也为贝爷之后的“硬核”打下了基础。只是部队生涯没有持续太久,他在一次跳伞中意外受伤,不幸折断三根肋骨。接下来的一年中,贝尔每天必须花费近10个小时进行康复训练。与此同时,他却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攀登珠峰。登顶过程何其艰辛,重重困难如影随形,但他成功了!一年后,贝尔作为当时最年轻的英国登山者,登上了珠峰顶端。贝爷曾说:“最关键的是永不放弃。我的好友罗斯,一位很优秀的游泳运动员,他经常说一定要足够认真地开始,以及足够顽强地结束,我认为这适用于很多事情。”从贝爷过往的经历中不难看出,勇气、决心和超乎常人的预见性,是这位“硬核男人”的闪光特质,也是他获得成功的秘诀。求生是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天灾人祸,始料未及。作为求生界的顶级王者,贝爷将多年经验和智慧整理成《终极求生》。书中涵盖5大体系,62个场景,276种技能。既有户外场景,也有日常遭遇危险的场景:准备家庭救生包、食物中毒处理、如何与救援人员沟通、逃离失火建筑、地震求生、简单包扎、心肺复苏、近身格斗……提起写书的原因,贝爷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他的家人经常开玩笑,认为他的脑子里装了很多没用的东西。他反驳道:“这些没用的东西会在你遇到危险时突然变成有用的东西。而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遇到危险。”“对于探险家来说,把难以抉择的决定在短时间内化为度量精准的行动,是应该需要掌握的核心能力之一,即知道如何平衡风险,何时前进,何时撤退,这被称为生存者的智慧。学会这一点需要时间,但其实它来源于经验,以及内心的沉着。”看《终极求生》,更像是一次与贝爷同行的奇妙冒险之旅。你可以透过文字读出他的耐心与细致,而那些偶尔为之的幽默就如同绝境中的一汪甘泉。贝爷反复提到的一个原则:删繁就简。K.I.S.S.(KEEP IT SIMPLE,STUPID!)在求生的紧急关头,轻装上阵,现实情况不允许你进行过多的思考,不要浪费时间,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最明智的决策,这是应对危险时最应该具备的素质。跟着贝爷经历种种危机时刻,收获闯探险游戏般的刺激。我们能够看到,贝爷在危机前是如何做出决策的。这是这本书中超出技巧之外的精神力量。思考灾难和危险并非杞人忧天。危急当头,生存是基于生命本能的诉求,更是一次智慧的博弈。碾压小丑的骨灰级犯罪大师:有种反派,恨着恨着就爱上了真正的恶魔,会将他的恐惧化为你的恐惧,
将他的欲望化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超级英雄的光芒开始被“超级反派”掩盖了。小时候,看着他们锄强扶弱,惩恶扬善,大家或许还会幻想自己能拥有和他们一样的能力,一样为捍卫正义热血沸腾。但长大之后,我们却慢慢发现,这些标准化生产的英雄似乎渐渐满足不了我们。他们永远带着主角光环,总是占着道德高地,虽然热血,但难免有些理想化。反而是他们身边的反派,渐渐流露出高智商、高执行的魅力,在悲惨命运的映衬下,甚至连坏都显得有那么一丝情有可原。犯罪天才莫里亚蒂、蝙蝠侠的老对头小丑、食人医生汉尼拔……原来反派的“魅力”也可以大到这种程度!经典反派“小丑”的人气一直居高不下如果你也是一个高智商犯罪和矛盾感反派题材作品的爱好者,那么接下来小编介绍的这本《双面恶魔》,绝对合你的口味~因为小说同样塑造了一位高能到极点的、里程碑式的大反派。无孔不入的犯罪大师横跨欧洲的惊魂之旅故事要从一具被泡胀的尸体说起。全欧洲最臭名昭著的犯罪大师迪米崔,被人发现尸陈黑海海峡。劫掠、谋杀、贩毒、窃取情报……他生前的罪行几乎遍布欧洲,但警方却连他的真实相貌都未曾掌握。像他这样的犯罪天才,真的会不明不白地被人捅死,弃尸于海上吗?目睹了迪米崔尸体的人中,有一位陷入瓶颈的侦探小说家——拉蒂默。他被迪米崔的故事所吸引,希望以此为题材创作下一部作品。为了追寻迪米崔死亡的真相,从土耳其到希腊,从保加利亚到塞尔维亚,再从瑞士到巴黎,拉蒂默走上了横跨整个欧洲的寻访之旅。但随着他调查的深入,一切却显得越来越难以理解——火车上怪异的陌生男人,酒馆里反复无常的神秘女郎,古山庄中隐退多年的间谍大师……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剧照他追查到的每一个人,似乎都因为接触迪米崔,而扭曲了整个人生,至今无法走出阴影。而拉蒂默本人也感到有什么东西,正逼迫他一步步远离曾经那个安全、文明的表象世界,走向恶魔的深渊。就好像,迪米崔仍然活着,而且无处不在、如影随形……里程碑式的反派塑造是如何炼成的?如果你读过这本书,一定会有一种感觉:每读一行都倍感紧张,却根本停不下来。不止是因为它的剧情紧张刺激,反转不断,更是因为迪米崔的形象实在太有压迫感了!即使一开头,作者就告诉我们:大boss迪米崔已经死了!但这不仅没有消除我们的紧张感,反而让我们感觉更加毛骨悚然。因为迪米崔无所不在的控制力和压迫感,并没有因为他的死而结束,反而愈显可怕!每个人接触过他的人都会成为他满足欲望的棋子,被利用到最后一刻,成为他的垫脚石:与别人合伙截杀富豪后,他逃之夭夭,帮凶在他的背叛下成了替罪羔羊,死于绞刑;设计盗窃机密文件,间谍大师因他的局中局锒铛入狱,他转手把机密文件卖出,两头赚钱...这个人永远有一套自己邪恶的犯罪哲学:他的面容就是他的恶魔面具,会根据自己的情感,相应地激发别人的情感。如果他害怕,他就使人害怕;如果他有欲望,他就激起别人的欲望。凭借这副面具,他操纵着一个又一个受害者,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替自己卖命,而自己躲在恶魔面具之后坐享其成。这种冷酷、强大又睿智的角色,怎能不让人感到毛骨悚然!难怪连最权威的《剑桥悬疑小说指南》,都称他为那个时代的“人形阴谋”!现代悬疑小说之父希区柯克都膜拜的大师当然,迪米崔也不是生来就是罪犯的。作者埃里克·安布勒不仅在书中描写了他令人恐惧的人心控制力和洞察力,还详细揭示了这位犯罪史上里程碑式大反派的成长之路。暗杀、战争、种族清洗、政治阴谋…战后的大背景把全书的悬疑气氛推到了极致,也将人性的复杂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是恶魔,但也曾是受害者,他的堕落是现实世界造成的必然。只是他不该,将自己曾经的痛苦再加诸于他人。安布勒用泣血的笔锋,不仅为我们展示了迪米崔的恐怖,更犀利揭露了现实世界的残酷:只要战争还存在,只要强权即公理,像迪米崔这样的恶魔就会永远存在。这让我们不仅在阅读中对迪米崔的阴暗惊惧不已,更在合上书之后细思出砭人肌骨的寒冷。埃里克·安布勒是公认的现代悬疑小说之父,也是几乎所有后世悬疑大师的偶像。电影大师希区柯克无比崇拜安布勒,甚至亲自为他主持婚礼;《柏林谍影》《夜班经理》的作者约翰·勒卡雷,称安布勒是“我们所有人的灵感源泉”;甚至连21次诺贝尔奖提名的大师格雷厄姆·格林,都崇敬地称安布勒为“我们中最杰出的悬疑作家”。埃里克·安布勒而这本《双面恶魔》,就是安布勒最值得阅读的代表作!它入选了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的“史上最好的100本悬疑小说”,排名甚至超过《东方快车谋杀案》《罪与罚》《杀死一只知更鸟》!就连007的创造者伊恩·弗莱明也对这部作品喜爱不已。如果你也想体验“双面恶魔”的压迫感;看看悬疑史上的顶级反派,究竟能冷酷、聪明、变态成什么样?
本 文转载自公众号环球人物(ID:globalpeople2006)。 以人物记录时代
离开是句点,但在句点之前和之后的故事,才是真正的悲伤。看完这本书中的36个故事:愿你能把无常化为最好的告别,珍惜每一天。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