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是『课堂』,因为你从咨询中得到方法、观察和洞见。但心理咨询也是『实验室』,它让你的问题在当下显现出来,因而你和咨询师能够一起研究怎样解决它。
换句话说,当你来接受咨询时,最好能展示出自己真实的样子。如果真实的你并不总是准备充分的、很有条理的,那么你也应该把自己的这一面带到咨询中来。」
「早上好。」咨询师用 ta 一贯的语调打招呼。
你终于坐到了沙发上,关上了手机,深吸一口气。
「好吧。这次我聊点什么呢?」你是「空手」来咨询的,事先一点准备都没做。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也许「无招胜有招」,毫无准备正是最佳准备?
许多最好的咨询会谈并不是计划出来的。事实上,很多时候你越是为咨询提前计划,它能带来的影响就越小。
01
展示自己真实的样子
让我们先退一步讲,你想尽可能充分准备,这完全可以理解。
你来到咨询室是想缓解自己的问题,所以你想确保会谈能够涵盖这一问题的各个方面。
但心理咨询跟其他行业有点不一样——心理咨询既是「课堂」又是「实验室」。
我认为心理咨询是「课堂」,因为你从咨询中得到方法、观察和洞见(尽管大多数咨询师并不会真的教你怎么做)。
但心理咨询也是「实验室」,让你的问题在当下显现出来,因而你和咨询师能够一起研究怎样解决它。
换句话说,当你来接受咨询时,最好能展示出自己真实的样子。如果真实的你并不总是准备充分的、很有条理的,那么你也应该把自己的这一面带到咨询中来。
比方说,你因为焦虑问题来到咨询室,焦虑使你很难在工作中发挥最佳水平,也很难与朋友和家人产生联结。焦虑问题很常见,无需为之感到羞耻。
如果你来咨询时总是做充分的准备,对当天要讨论的话题一清二楚,这里就像「课堂」。
但是,如果你在来到咨询室、不知道该谈些什么时,真的表现出自己的焦虑情绪,那这里就是「实验室」。如果你说「我现在感到非常焦虑和困惑」,那么你所要应对的问题就真正进入了咨询室。
如果你没什么可说的,那么为什么不谈一谈「没什么可说的」这件事呢?也许你可以学习如何身处当下表达自己、解决问题。
那么你就既有了学习实用知识的「课堂」,又有了练习在真实情景下解决问题的「实验室」。
当代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曾提到,治疗中的 「此时此地」,即来访者的当下需求与咨询师的即时干预相匹配的时刻,至关重要。
他写道:「来访者在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将在治疗关系的此时此地表现出来。」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议题是生活中的问题,它最终也会成为咨询中的问题。
但是,在咨询室里,问题的显现是安全的,因为现在你们可以一起努力解决它。
02
试着问自己这些问题
1. 这周有哪些自我觉察?
深吸一口气,回顾一下这一周:
▨ 关于自己,你观察到了什么?
▨ 处于人群焦点时是否容易紧张?
▨ 是否讨好了一个烦人的同事?
任何事情都可以,无论你观察到的是否积极,你都会从中找到讨论素材。
2. 我想要什么?
靠直觉回答:
▨ 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 交更多朋友?
▨ 有更少的义务要负担?
▨ 得到好的照顾?
确认自己想要什么,可以让你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不尽如人意,并提供大量讨论素材。
3. 我现在的感受是什么?
没错,这就是那个心理咨询中的经典问题。
识别你的情绪并不是咨询的唯一要点,但情绪提供了关键信息,能帮助你了解自己对生活的自发反应。
现在,你是不是因为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感到焦虑或愤怒?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讨论的点。
4. 我们的咨询走到哪一步了?
在咨询工作中,进行「总结」是理所当然的事。
那么,你可以问问自己:
▨ 你现在处于咨询的什么阶段呢?
▨ 对咨询师的感觉如何?
▨ 是否已经达成自己的目标,认为现在是时候结束咨询了?
有没有过因为没理解咨询师的专业术语而感到沮丧?谈谈这些问题吧。
5. 我的咨询目标是什么?
通常情况下,来访者和咨询师在最初的几次会面中,会确立咨询目标。如果你不知道该谈些什么,回顾这些目标可能是很好的开始。
比如说,你希望自己变得更加坚定自信,能够在工作中提出升职申请。那么这方面进展如何?
总的来说,不在咨询前准备「待议事项」,可以让咨询从你当前所处的状态出发,而不是从某个你准备好的脚本出发。
这听起来可能很可怕,因为事先规划也许能帮助你控制咨询的走向,而毫无准备让人感到很脆弱。
不过,下次你可以尝试一下,没准你会发现这是整个咨询过程中最好的一次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