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案:每次发布招募信息,总有朋友会问:有弥联合心理的招募标准是什么?面试又需要做哪些准备?今天,我们采访了一位去年年底入驻的心理咨询师武晓艳老师,让我们一起看看,她是怎么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又是怎么顺利通过面试的?
Q:您是如何开始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行业呢?
我本是学中医的,在大学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进入了大学中与心理学有关的部门里,在工作的过程中,我开始对心理学越来越认可,也对这个行业非常认同。40岁左右的时候,我决定去读应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我在大学从事心理学教学相关工作之外,很自然地的也开始了临床心理相关的工作,然后一路慢慢走到了现在。
Q:决定做心理咨询师,会面临哪些困难?您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A:从事心理咨询面临的困难可能是漫长的学习过程,心理学看似简单,甚至有人认为心理咨询就是说说话,聊聊天,目前也被许多人喜欢,学习心理学对自己、家人及社会都很有帮助,但要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尤其是想在专业上有比较好的发展的话,可能需要耐得住学习过程,弗洛伊德曾指出,精神分析师对病人的潜意识的探索是不可能超越对自己的潜意识的探索局限的。也就是,咨询师能走多远,才能带个案走多远,所以学习的过程需要理论学习、临床实践、个人体验、督导等环节,这都需要付出时间、经济及精力等,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不能急。再是目前市场上学习班比较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并深耕下来也是比较重要的。也有一部分人可能四十岁左右才开始学习心理学,觉得自己不年轻了,在这个阶段学习心理学,会有一些自我怀疑在。当时,我从医学转为心理学也同样有些怀疑。但我知道我要什么的时候,我的目标笃定的时候,就没有再考虑年龄的问题,通过学习逐步深入了解了未知的自己,了解了心身疾病是怎么回事,了解了家庭系统、亲密关系,了解宽广而深邃的心灵世界及内在的力量等等,所以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洞察的过程。虽然学习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一些困难,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惊喜与满足。
我是动力性取向为主的个体与伴侣婚姻家庭心理咨询师,我成为心理咨询师的过程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心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我在读研究生之前,当时系统地把本科心理学相关的基础课程都学习了一遍,比如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等,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我觉得是从事心理学这门职业的基石,但还不会心理咨询,第二部分是研究生阶段,系统学习了心理学的各个学派,比如认知治疗,人本主义,行为主义,心理测量等,最后跟随导师及许多国外老师深入学习了荣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学习完后从事心理学教学与临床实践觉得有了具体的理论与技术可用,比如沙盘游戏,梦的分析,积极想象等,可以开展心理咨询的临床实践;第三阶段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理论与技术并深入深耕下去。隋着临床实践的开展,我也逐渐参加了萨提亚家庭治疗、客体关系等理论与技术的系统学习与培训,最后逐渐发现这是最适合自己的理论与技术方向,随后在这些领域进行了深入与系统的学习,尤其是客体关系学派的学习,最后我在理论学习,个人体验、个体与伴侣婚姻咨询、临床督导都是以这个方向取向为主,在这些理论框架的体系下理解临床实践,使理论与临床实践有了很好的结合,这对自己与来访者帮助也比较大。其实现在我在第四阶段,再扩展深入学习心理学的其他领域,比如最近几年我在自体心理学也做了许多的学习与探讨,对临床也比较有帮助,参加了中美班自体心理学组,跟随国际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协会前任主席督导与理论学习,收获蛮多。
成为心理咨询师过程中要克服的困难,我的经验是学习过程一步步来,首先是喜欢这门学科,再是先从基础课程学习,我用了2年左右时间学习了本科基础课程,考上研究生后,就跟随研究生课程按部就班的学习了各个学派的学习,研究生毕业后从事临床实践后,逐渐发现有些个案的困难,开始参加有关的培训,比如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参加了童俊老师在广州开展的创伤治疗的培训,当时由她督导了一个非常困难的自恋性人格障碍的个案,由她的引荐参加了中美班的学习,随着咨询的深入,培训的参加,也认识一些同行并成为好朋友,同行朋友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也促进了专业的发展,比如后来参加的家庭治疗的学习,林涛老师客体关系的理论与临床实务的学习、林玉华老师的婴儿观察等,都对职业的发展起到了帮助作用。
Q:您是怎么决定来曾奇峰工作室的呢?
A:其实我很早就知道曾老师,在心理学领域内,他是一位非常知名且受人尊敬的心理学家。但我真正开始关注曾奇峰工作室,是在2022年下半年,当时一位同行向我推荐了这个平台,之前,我一直以为曾老师工作室只在武汉提供地面咨询服务,经朋友推荐,我才知道这个平台原来是面向全国招募的,当时一直比较忙碌,没有过多考虑,2023年上半年,恰好工作做了一些调整,我多出来了一些时间,也记着朋友的推荐,开始关注工作室的招募信息,看到了相关信息后,在2023年的暑假期间,我准备了招聘有关的材料后邮件给了工作室。考虑来工作室,更多是因为非常认可平台以动力学取向的坚持与纯粹。
我很认可动力学取向咨询,无论了动力取向的个体咨询,还是伴侣婚姻家庭咨询,我觉得,动力学取向的心理治疗更为深入有效,通过此时此地,利用移情反移情阻抗等技术,可以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的潜意识,理解自己内在的客体关系,潜意识幻想,投射性认同模式,无意识情感、冲突和过去的经验如何影响现在等,通过对来访者内在深入的了解与探讨,达到了不断扩展提高意识维度与空间,增强了消化焦虑的能力,认识了来访者深层心灵的真实,发展了个人的潜能,也与自己和他人有了更加深入的连接,从而实现心理的成长。
Q:要顺利地进入到曾奇峰工作室,您觉得哪些准备是必备的?
A:加入工作室的准备,我想有三个部分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简历的投递及准备。其实招募信息上会把相关的硬性要求写得很清楚,在投递简历之初,可以先去对应这些硬性指标,看看自己是否符合。在确认了自己符合招募的条件后,就需要认真准备简历了。
因为简历是让工作室了解你工作经历最直观的途径。在准备简历的过程中,我对自己从业经历进行了梳理,包括我接受的培训、我所做的体验等。我甚至翻阅了一些个人体验的记录,回顾了过去的各种经历。
在梳理的过程中,我也深感自己在专业成长道路上,得到了许多老师朋友的帮助,有的老师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就像启航时的指引。此外,一些同行朋友也在我的职业经历中提供了支持,这种分享和交流我觉得非常好。准备简历的过程,其实也是我对自己的一个全面梳理。通过这个过程,我向工作室展示了自己的经历和成长,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自我审视和整理的过程。
第二个部分,则是对于临床实践的梳理。梳理临床实践,其实也是对自己过往临床的梳理。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多的当做一次好好分析总结的过程,做了多年个案,就着这次有压力的机会,刚好可以好好的对材料进行总结与分析,来访者的问题是什么?有了什么变化?如何用心理学的理论理解个案深层的动力?和个案相关的理论文献有哪些?如何运用文献的理论更深入地理解个案?这样的总结让我很有收获,感叹。当时曾经有过一点感想,现分享如下:回想个别个案从开始强烈的内心冲突,巨大的摧毁破坏力量,无助无力虚弱的自我意识,暴风骤雨般情绪的冲击下,来访者靠着自身仍有的希望之光,借着自身的坚韧与自救,作为咨询师我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的引导下,与来访者真实的相遇一起,见证了人类精神的毁灭与再生的力量,见证了生命的力量,来访者呈现的心理现象及咨询中的互动也印证了心理学前辈论述的心理的理论与技术,感谢来访者,感谢心理学前辈们的宝贵经验成为我们工作的指路灯,感谢生命的力量。
第三个部分,则是现场考核了。考核方式是需要对一位真实的来访工作半个小时。虽说做心理咨询本身就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但面对几个人考官在场考核的咨询,刚开始还是会有些紧张的,但与个案在视频中开始咨询的时候,当与个案通过视屏相遇在一起的时候,当我摆正自己的位置时候,我就是一个咨询师,面对一个有需要的来访者,这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我就没那么紧张了,后面再去回顾这个过程,似乎也是在忘掉你是正在被考核,忘掉几双考核自己的眼睛后,我就开始真正进入到咨询师的角色里,也就没有那么紧张了。我想这个感觉与状态,对于要参与考核的朋友们来说可以作为参考。
编辑:Nemo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