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社区工作委员会在前期遍布全国19个省市安心小屋(立足社区一站式社会心理服务平台)的大量工作基础上,针对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实际需求,整合国内多方心理服务等专家资源,推出《社区心理服务指导师》培训项目。
一、何为“社区心理服务指导师”?
社区心理服务指导师,是立足城乡社区开展社会心理服务的专业人员,是以社区为主要服务场域,以社区居民,尤其是困难群众、老年群体、困境儿童、社区矫正人员、失独家庭、社区戒毒人员等社区特殊群体为服务对象,提供心理科普、心理疏导、心理援助、矛盾调解、危机干预协助、社区心理文化活动等综合社会心理服务,营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社会心态的心理服务人员。
1.工作场所:
城乡社区各类服务机构和服务组织。
2.服务内容:
3.工作机制与角色定位:
社区心理服务指导师基于社区特定人群的具体需求,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区别于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在工作过程中,经常扮演八种不同的角色:1、问题识别和需求评估者;2、直接服务提供者;3、心理服务转介者;4特定人群利益维护者;5、社会资源链接者;6、服务活动策划者;7、危机干预的协助者8、心理服务政策倡导者。
二、为何要成为社区心理服务指导师?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中作用重大,需求广泛而迫切。全国63万多个城乡社区迫切需要一支专业化的社区心理服务专业队伍。
1.我国精神心理问题形势严峻 我国有16%-17%的人饱受各类精神心理问题的困扰,精神心理问题所致疾病负担占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13%,已然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
部分新冠肺炎患者、隔离人员及家属,病亡者家属、康复患者及其家庭,受疫情影响的特殊困难家庭、一线社区工作者及医护人员家庭等积累了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存在社会风险隐患。一般社区居民也容易产生各类心理问题。 3.以社区为主要阵地,建立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网络
4月8日,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了《新冠肺炎患者、隔离人员及家属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方案》,明确提出,“以社区为主要阵地,建立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网络,提供情绪引导、心理辅导、资源链接、困难纾解、社会支持网络修复等服务,改善社区环境,回复社区秩序,推动基层社区治理,营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氛围,促进社会稳定。”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明确指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建立健全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站,发展心理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等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
4、政策支持
部分重要政策如下:
2017.10
十九大报告,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2016.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全面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提高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和水平。到2030年,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显著提高。
2016.12
国家卫健委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在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矫治帮扶、心理疏导等服务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机制,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服务。
2018.11
国家十部委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建立健全党政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健康细胞工程(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家庭)和基层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
2019.7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要求培训专兼职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引入社会力量,为空巢、丧偶、失能、失智老年人,留守妇女儿童,残疾人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悲伤抚慰、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依托城乡社区综治中心等综合服务管理机构及设施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或社会工作室(站),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辅导人员或社会工作者,搭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2020.4
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新冠肺炎患者、隔离人员及家属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方案》,指出以社区为主要阵地,建立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网络,提供情绪引导、心理辅导、资源链接、困难纾解、社会支持网络修复等服务,改善社区环境,恢复社区秩序,推动基层社区治理,营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氛围,促进社会稳定。
2020.12
中共中央印发《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要求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建立健全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站,发展心理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等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
三、课程对象
1.社会工作者、城乡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等相关工作人员: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居委会人员、网格员、民警、民政干事、残疾人专职委员、社区救助站、职业康复站工作人员、社区志愿者等。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从事全科医学、公共卫生、精神障碍防治的专兼职医务人员,以及基层各类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从业人员;
四、培训教材
配套指定培训教材为《社区心理服务指导师培训教材》(初级、中级),教材成品敬请期待。
五、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丰富的知识理论,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能够在社区为各类人群提供心理健康科普、心理疏导、危机干预协助和各类社区心理文化活动的复合型专门心理服务人才,助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六、讲师团队
遴选国内社会工作、社区工作和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管理人员和一线实务专家共同授课。部分讲师如下:
傅春胜:中科博爱(北京)心理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服务机构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郝宏婷:北京市东城区龙潭街道左安浦园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2018北京市优秀党组织书记、中国社会出版社现代社区治理创新课讲师、北京市东城区优秀社区书记工作室导师
刘松怀: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心理科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注册督导师、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
刘 伟:江苏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心理学系主任、心理学硕士生导师、教授
马学理: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原副司长、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第四届副会长、第五届顾问
潘烈青:上海市街镇工作协会会长、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社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原处长
谈小燕: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教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美好社区计划”执行秘书长、京台社区发展论坛顾问、清华大学“清河实验”主要成员
唐忠新:南开大学社会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顾问委员、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社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陶新华:博士、副教授、临床心理学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督导师、苏州大学苏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专职教师
王 华:北京大学法学硕士、专职律师、北京市百伦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全国知识产权青联委员
王 伟: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部心理学高峰论坛总干事
吴薇莉:西华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华大学灾害应急社会工作与心理服务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督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批注册督导师、四川省心理咨询师协会 副会长兼秘书长
肖 玲:民政部《社区三社联动线上抗疫模式工作导引》主要编写人
于 晶:辽宁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注册督导师、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婚姻与家庭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岳晓东: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特聘教授、博导,香港心理学会辅导心理学分会首任会长
张久祥:北京国奥心理医院首席心理专家、心理学专业副教授、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
张志斌: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催眠心理学部委员
七、课程特色
1.实务导向:深入调研社区心理服务的岗位职责及能力要求,以社区心理服务实际工作内容及工作过程为基础,知识点设置实用性和针对性强;
2.社群场景:采用“录播+直播,面授+实训”等多种方式灵活进行,以社群化方式运营,进行班级化教学,为学员提供生动学习场景;
3.学以致用:依托遍布全国的安心小屋等,为学员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助力学员立足社区的就创业。
八、考试认证
组建考试考核专家委员会,分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等环节,经培训和考试合格的学员:
2、优先成为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社区工作委员会的个人会员和单位会员,与全国安心小屋等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资源持续对接,为学员提供更大平台、更多机会和更多助力。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