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育婴师行业趋势分析:育婴师助力教育行业高质量发展

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其重组是 “双证融通” 的关键。基于人的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课程设置应关注 “0-6 岁儿童成长贯通”,注重 “保育 -教育 - 养育” 一体化。

传统课程体系存在 0-3 岁与 3-6岁内容割裂、聚焦托幼机构而忽视家长关注的养育问题等不足。因此,需结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育质量标准和育婴师职业资格认证的国家职业标准重构课程体系。一方面,参考育婴师认证学习内容,挖掘与专业课程的联系,新增核心课程或融入鉴定内容;另一方面,根据任务比重确立基本课时(总课时量高于国家规定的“中级不少于 160 标准学时” 要求),修订教学大纲。

打造立体多元的教育实践体系十分必要。可从多方面入手:改变传统理论讲授为主的方式,增进学生对婴幼儿养育实践的理解;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结合,增加与育婴师职业能力相适应的操作环节;创设校内实践环境,开辟实训场地并引进器材;开展相关工作坊,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增加学生与婴幼儿接触机会;加强基地联动,组织学生赴早教中心、妇幼保健院等见习实习,通过附属机构让学生参与实际照料和教育活动,提高岗位适应能力。

专业导师与行业导师融合,能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高校专业导师具备扎实理论知识,校外行业导师拥有丰富实践经验,邀请高级育婴师、营养师、医护人员等作为行业导师,与专业导师形成“双导师”,可有效提升学生能力。

校内教师应加强育婴师职业技能训练,壮大 “双师型” 队伍,形成特色工作坊,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组建 0-3岁婴幼儿养育研究与教学团队或相关研究所,通过集体教研、课题合作等促进师资融合成长,支撑学生发展和地方婴幼儿托育事业。

学院鉴定所可组织教师开展考评研究,制定各课程考试标准,审核试卷。建立规范化考试制度,确保考试客观公正,对接课程理论考试覆盖育婴师理论考试内容,以相关复习指导丛书为命题依据或选用国家题库考题。实训考核依托校内基地,由“双师型” 教师担任考官,制定详细方案和指标,学生合格后方可获得育婴师资格证书。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