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上,作为协办方,众惠相互董事长李静在交流环节以“走艰难而正确的路”为主题做了发言,她表示:“选择带病体健康保障赛道,是一条艰难的路——风险高、销售难、周期长;但也是正确的路,因为数亿慢病人群的保障需求,是行业必须回应的民生课题。我们坚信,保险的本质是互助,不是筛选。众惠的使命,就是为曾被市场‘遗忘’的带病人群,筑起一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保障堤坝。”
缺口显著,带病体保障供需失衡亟待破解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慢性病年轻化趋势的加剧,我国带病体保障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数据显示,我国带病体规模已超过4亿人,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更是超过60%。其中,国家心血管中心调查显示,全国高血压患者约2.45亿,慢性肾脏病患者约1.2亿,糖尿病人群约1.3亿,庞大的患病群体背后是亟待满足的保障需求,更具刚性。
在“广覆盖、保基本” 的制度框架下,基本医保为全民健康筑牢基石,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医疗保障体系。但带病人群的疾病进展存在差异,疾病负担承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加之医疗技术快速进步,新治疗方式与手段持续涌现,这就需要商业健康险与基本医保协同互补,共同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例如,部分“创新程度高、临床价值大、患者获益显著”的药品,因超出“保基本”定位暂未纳入基本医保目录,便可通过商保目录纳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用药需求。
从行业发展来看,我国商业健康险已实现跨越式增长:规模从2014年的1587亿元增长至 2024年的9773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20%;健康险占保险市场保费比例由8%提升至17%,保费GDP占比由0.2%提升至0.7%,保险密度由116元提升至694元,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赔付端同样表现亮眼,商业健康险赔付由2014年571亿元增长至2024年4052亿元,增长近6倍,赔付占卫生总支出的比重也从1.6%升至4.2%,其在多层次保障体系中的分量持续加重。
政策引领,多层次医保体系搭建发展舞台
近两年,医疗保障领域密集出台的重磅政策,为带病体保险发展扫清了障碍、指明了方向,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加速成型。
医保政策协同更成为关键支撑。2024年11月以来,国家医保局先后出台医保数据赋能、支付机制优化、创新药保障体系构建等政策,尤其在数据共享方面取得突破。通过建设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和大数据中台,搭建医保与商保“双平台一通道”信息交换机制,实现了医疗费用“3+N”报销结算。国家医保局局长章轲进一步明确“1+3+N”体系架构:“1”是以医保信息平台、大数据为核心的基础设施;“3”是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梯次减负体系;“N”则涵盖商业健康险、慈善捐赠等补充保障力量。这一框架为商业健康险 “补缺口”的角色定位提供了清晰指引。
中国精算师协会会长王和在会上解读时强调:“保险天然具备普惠精神,非标体作为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被纳入保险普惠覆盖范围,这正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
众惠相互的实践恰是政策落地的生动注脚。李静介绍道:“众惠相互连续5年健康险保费收入占比超90%,是一家‘真正的健康保险公司’。尤其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品矩阵,其中肾病、肝病、三高群体等带病体产品占比超30%。我们构建的不是单一产品,而是一个‘会员共生、风险共担、成果共享、健康共赢’的普惠保障生态。”
实践破冰,构建全方位健康保障生态
在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制约带病体产品创新的堵点正被逐一打通。在商业健康险迈入生态化转型的当下,亟需通过“医+药+险”的深度融合,构建新型产业协作范式,以破解供需结构性矛盾。北京工商大学王绪瑾教授强调:“保险业新新‘国十条’已明确提出,要提升健康保险服务保障水平。” 政策红利释放之下,保险公司应落实国家部署,转变发展理念,从“保健康人”过渡到“保人健康”,探索慢病、专病保险等新模式。
那如何将“保带病体”的理念转化为可持续的实践?数据曾是带病体保险发展的最大瓶颈。“过去开发肾病产品,我们需跨国家和地区调研,在满足‘大样本、封闭人群、长时间连续观测’条件的诊疗数据基础上建立精算模型,还得走访山东、河北等地肾友了解需求。” 李静坦言,医保数据深度赋能政策实施后,普惠性商业健康险有望实现全链条升级。首先是产品精算定价,在加密技术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保险公司可基于疾病治疗与进展数据构建新模型,进而在精准定价基础上实现对带病体的持续保障。其次,“健康告知”长期以来是保险销售与消费者权益保障中的难点和堵点,这一困扰在带病体群体中更为突出;而在用户授权后,保险公司可直接获取医保就诊记录,通过免健告核保模式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最后,通过与各地医保系统联通的清分结算中心合作,保险公司能够实现高效的快赔、直赔与智能核赔,大幅提升老百姓的医疗保障获得感。
在保障重点上,众惠相互精准聚焦基本医保的“缺口地带”。以肾病患者透析费用为例,医保报销后仍有20%-30%的自付部分,这正是其产品的核心保障领域,为患者稳稳托住保障的“最后一公里”。而更具突破性的是健康管理服务的嵌入——在肾病保障产品中,超过70%的参保人通过健康管理延缓了病情进展,既提高了生存质量,又节省了大量医保费用,实现了健康水平与医疗成本的双优化。李静强调:这正体现了相互保险“管理出效益,健康即红利”的独特模式优势。 更令人欣慰的是,进展到CKD 5期的患者中,超过25%在我们的保障支持下实现了肾移植。
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保险系主任魏丽教授说道:“保险是社会共治的基石,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从填补保障空白到构建健康生态,众惠相互在带病体赛道上的坚持,正是商业健康险回归保障本质的缩影。
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和行业创新的不断深入,这条曾经“艰难”的道路正越走越宽广。因相互而众惠,因普惠而长远。众惠相互的实践,不仅为4亿带病体群体撑起了保障伞,更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民生导向的实践范本。商业健康险必将在健康中国战略中发挥更深远的价值,让普惠保障的阳光照进每一个需要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