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可可老师:『民法』应该如何学习法律法学比较法

编辑 | Scarlett,北京大学翻译硕士及人权法硕士,擅长法律英语。

金可可老师简介:

1974年生,浙江嵊州人。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民商法学科负责人、法律学院院长。第十四、十五届上海市人大代表。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德国洪堡基金会“联邦总理奖学金”等人才计划。

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发表论文多篇,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获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连续十二届获华东政法大学“我心目中最佳教师”称号。

正 文

时光荏苒,至华政任教已十余载,其中在德国四年,正式讲授民法诸课程十余年。其间常遇学生问及民法学习方法,仓促之间,唯能以片言只语,力见其一鳞半爪,言犹未尽之感,不免盘桓心头,久欲专文述之。今蒙王涌教授、桑磊兄相邀,得草成此文,聊以一偿夙愿。

心理建设篇

一、难与易

学民法,可往难处学,可往易处学。往易处学,学时不亦快哉,用时彷徨无计;往难处学,学时白头搔短,用时得心应手;此“学时易用时难,学时难用时易”的道理,其一也。学时轻易,或为进益微薄之兆;学时艰繁,常乃“神功”必经之途,其二也。其三,大凡易学之事,常无门槛,某一职业之难处,常是其尊荣感之所在与保障。未越此困难门槛者,自不堪为登堂入室之法律人。

故知民法应往难处学。

二、快与慢求速成之心,是民法学习之大忌。常有同学,天资聪颖,废寝忘食于一时,未见明显成效,即生罢手不学之想;亦有同学,研读民法经典著作,日读数十乃至上百页,来求教曰:读民法书为何如此之慢?试测其所阅知识点,关窍处全然不通,恍如未读;此等“似快实慢”之弊,即求进过切之害。

须知难学之事,自不能一蹴而就。学习民法,须有长期艰苦战斗的心理准备,务以“每天学习一点点”为行动纲领,以“各知识点逐一细抠”为行动计划。唯有如此沉下心来,日积硅步,以此“似慢实快”之利,终至千里。自本人从教经验看,学有所成者,未必为绝顶聪明人,但多为老实耐烦者,个中缘由恐即在此。

三、能力与兴趣

法律乃人类为规制现实世界所创设之独特精神世界,世间万事万物均于此间各得其位,井然有序(外部体系、内部体系)。其与社会现实之对应性,要求法律学习及适用者对世间物理人情有较好的体察;其近乎全景式之对应,令法律知识图景包罗万有、极为复杂;其精神创造性质及其存在之目的,令法律知识常具高度抽象特征,需以抽象思维作演绎、归纳、体系架构。如此种种,均就法律学习及适用者之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

初学者在较为努力而未见其果时,不免质疑自身是否适于学习法律。笔者以为,大规模之高等教育,必适于智力正常之人,法学教育亦非例外,凡中人之资,以科学之方法,尽合理之努力,自应有成,故大可不必妄自菲薄。

杨绛先生似曾云:年少时易将兴趣误当天赋。此语诚然不谬,但兴趣虽非天赋之全部,却堪称天赋与能力中最重要、最弥足珍贵之组成部分。民法学习亦如是:若无兴趣,不肯致力其事,天纵奇才有何用?若有兴趣,念兹在兹,岂无水到渠成之日?故检验是否适合学习某学科,核心标准在兴趣之有无。

兴趣之有无,亦非天生,可后天培养。依笔者观察,兴趣之发生或培养,或有多种原因,其中重要者,乃成就感之获得。笔者高中时,英语成绩平平,某次测验,偶获第一,得老师数语表扬,此后背单词、记语法兴味盎然,不再如往日视为畏途,盖虚荣心爆棚,欲保持第一也。故为师者,应善用此种具积极意义之“虚荣心”,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与进步,多鼓励、肯定。笔者在此方面多有不足,对学生常疾言厉色、批评苛责,或有不少学生心中本即微弱的学习兴趣,就此湮灭,真是应当自责。同样,初学者在困难迷惑时,亦应多看自身进步之处。此外,做读书笔记、案例研习报告均要全力以赴、力求完美,就自身真正努力所取得之成果,易于获致成就感,如此,学习之每一步同时亦是兴趣之滋养。

认识篇:学什么?

一、目标之聚焦:法条解释适用之能力

(一)知识与能力

任何一门学科,学习之初,需尽力吸收其现有知识体系,否则不能入门,其余自是奢谈,法学学习亦概莫能外。但社会生活变化无穷,法学内部任一学科,其知识体系亦随之日新月异,至今已堪称浩瀚无际,以有涯之生恐不能穷之,初学者数年内尚须多科齐学,难免生力有不逮之惑。于此,须在学习目标上,注意知识向能力之转换。能力之初级者,指自主获取现有知识体系中未知部分之能力。能力之高级者,乃创造新知识、为现行知识系统提供新元素甚或改造现行知识系统之能力。现有知识无法尽学,跨出校门后,难免遇到师所未授之事,此时须能自行探求现有相应知识,方可谓达致法学教育之初步目标。故初学者在汲取现有知识之学习阶段,须注重此种初级能力之养成。

以笔者观察,就民法学习而论,上述初级能力至少应具备如下要素:

1.概念精准,体系完备周密,经纬阡陌,纲目分明;

2.养成规范科学之思维方法:请求权基础检索之思维方法,及构成要件的思维方法。

3.文献与案例检索能力。

至于上述高级能力之养成,则非一门深入、长期研习不可,于此不赘。

(二)核心能力与锦上添花

依笔者观察,常有学生或家长深陷“学习焦虑症”而无力自拔。此症患者,所思所想,大略如下:为规划中之法律生涯,法学之内各部门法、学科,必须学好,自理所当然;通识教育涉及综合素养,哲学、伦理学、美学、文学、社会学、经济学,总要都有所涉猎,否则恐受“档次不够”之讥;于此全球化时代,外语自然重要,托福、雅思、高级口译,均不能少,若有个二外,更是有备无患;于此商业社会,注册会计师、金融分析师、精算师等资格考试自应排上日程;于此互联网时代,掌握计算机技术方能如鱼得水,报班学编程刻不容缓……

之所以如此,在于不知法律人核心能力之所在,不知法律学习,何为根本,何为枝节。任一职业、学问,均有其他职业、学问所不能置喙之处,此即其核心能力之所在,亦系其尊严之所系。以某君“抢公章”事件为例,我等法律人倘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角度评论此事,且不论无以自别于此诸学科,尚恐受其“学艺不精”之讥,动辄颜面无存;但若就公司法、民法总则、婚姻法之法条,基于制度目的、体系关联等原理,解析公章与公司代表权之关系、公章在法人法律行为中之意义、一方名下股权由夫妻共同共有之意义,得出合乎现行法及其价值之结论,并提出法律适用之方案,未受法律专门训练者,多便噤声。

据此不难得知,法律人核心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乃法条解释适用之能力,惟此种能力之获致,非以直接研读法条方式,而另有一套系统之训练方法。另须指出,法律人之能力尚有其他组成部分,如诸多实务技巧,亦不可谓不重要,但总不能与法条适用能力相提并论,且严格而论,其非大学法学教育之任务,而应在核心能力初步养成后,留待于专门的实务教育阶段培养为妥。既知根本所在,初学者之重心,首在“保本”,以法条解释适用能力之过关为首要目标,此前不论其余。当知令人“焦虑”之其他种种,皆如枝节,于根本强健时,或可锦上添花,若重末轻本,却是糊涂。且看校园中,总有不少此等“考级、考证达人”,甫出校门,看似“学富五车”,实非掌握核心技能之合格法律人,岂不可叹?教育主管部门发文,常强调多科融合之“复合型”,以之为法学教育创新之道,又强调通识教育之重要地位,此固极为正确,但在现行大学法学教育之框架、学时限制内,此种“复合式”培养与大量通识课程,如何避免损及法科学生核心能力之培养,实为亟待研究之课题。

据此根本所在,纵在法学内部,学习亦须有所侧重,选取最适于培养此种核心能力之某一门类,多加用功。民法体系庞大,内容复杂,架构工巧精密,自属其列。当知能力之提升,最须用志不分、浸淫其中,至一定程度,自生一通百通之效,转学其他门类或亦不难。

二、内容之取舍:注重具体制度及其原理,适度兼顾比较法为法条解释适用能力之养成,于民法之学习内容,初学者亦应有所侧重。

(一)注重具体制度及其原理,适度搁置理论争议初学者学习之重心,应在于各种具体制度及其背后的原理,如规范目的、构成要件、法效果及其理据所在、体系关联。盖民法之存在乃为适用,具体要件、权利义务乃民法之“源头活水”,在具体要件、权利义务之探究中,方能体悟到某一制度之真实旨趣,真正掌握活生生的法律适用方法,照此逐一研习各制度,久而久之,各制度间之体系脉络自然显现,就民法之精神、价值才能有真切把握。

就具体问题的理论争议,若有适用上实益,可适度关注。若无适用上的差别,只是为将某一现象解释圆满,诸如权利之本质、代理行为之性质等等,或可适度搁置,盖学植不厚时,若过度用力于此等问题,易事倍功半,或空手而返,甚而反受其害。

(二)虽以现行法为核心,仍宜适度兼顾比较法之视野

在国内学习法律,日后参加国内法考,亦在本国从事法律实务,自应以现行法为核心,一切所学,最终应落实到现行法的解释适用,为何授课教师却常要提及“德民、日民、瑞民、DCFR”云云?此乃初学者常有之困惑。

须知法律规定与适用地域虽有国别,科学却无国界,此其一也。法学者,法条背后之学问。民法之具体制度、原理及其体系,各国自非无异,惟在科学层面上,其均系民法知识体系之组成部分。法条未必可照搬,各国民法科学中却多有共通之知识、原理、方法,学习上应予重视。如某种机器,各国均有制造,且各就本国环境而作调适,但制造机器之原理及如何使之调适于本国风土人情之方法,却可借镜互通。

各国法制与学说,固有文化国情之别,难谓无精粗高下之分。古人有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无所得矣。故知民法学习,切勿以中外之别而自囿,当以取法乎上为至要,此其二也。

依笔者经验,对域外规定、学说之关注,有助于就具体问题探求更优之解决方案,就具体法条获致更合理之解释路径,汲取制度背后可资适用之共通理据,洞察各制度间之体系关联。就法律实务问题之解决,若能以比较法为参照,常有关窍顿通、如虎添翼之效。从历史上看,我国现行法制多系法律继受之结果,研习比较法更可知其由来,明了因继受所生之问题,或可稍免于以讹传讹所致的冤枉路。

方法篇:如何学?

一、方法与努力

常有初学者深感民法学习之难,向笔者求教轻松学习之方法,似如武侠小说中,授以“秘笈”,即可无往而不利。此种“方法论迷信主义”,实乃取巧之心,非破除不可。须知努力是最根本之方法,是一切方法之根基!一切学习方法,若不知努力,便无效用。依笔者从教经验,以民法之繁复,若未尽长期、充分之努力,天纵之才亦只如镜花水月。在努力基础上,方有讨论学习方法之余地。

二、方法之“王道”:自学

初学者甫入高等学府,常习惯于“依赖式学习方法”,即知识之获取,依赖于教师之讲授。其心理上常有不切实际之期待,诸如期待教师讲授知识点之全部,期待教师所讲授者均明白易懂,此种期待之不切实际,在于无视课时之限制,在于背离初学者思维转换过程之规律而超越教师之能力。此类初学者,因依赖教师讲授,易成“刷课狂人”,同一课程,同一教师或不同教师,各学期反复听,课课必到,以如此听课为主要学习方法;其志可嘉,其心可悯,唯其行殊非可取。

前已述及,学习之初级目标,在于培养自主探求现有知识之能力。听课,实乃被动式学习,教师所授,固其自主研习之成果,唯就听者而言,却纯系被动受之,非主动努力之所得;所授内容再精妙,听者再用心,均难以转化为其自主探求其他知识之能力。而此种能力,唯在自主学习中,方能养成。

所谓自主学习,乃就任一疑问,力求自行探究答案及其理据,就任一问题,力求形成自身判断及理据。就师所未授者,应先在经典著作中寻求答案及其理据,就其中难解之处,必努力思考求解,仍有不明,则与同学讨论,尽充分努力后仍未能理解者,方能求教于师长。就师所授,当与时人先贤、学说判决中之见解比较,究其立场理据之同异,检验其成立与否,形成何者为当之判断,此即“批判式学习”,批判者,检验、验证也。总之,凡有疑问,不到山穷水尽时,不轻易求教于人;任一问题,必经自主检验而形成自身判断及其理据。在此种自主学习之下,教师之授课,仅是学习之契机,只起到明眼人指引方向、提点关窍之作用。当然,诸如应阅读何种文献等等,初学者则仍有赖于教师之指导,以免走弯路。

自主学习,实为一切教育之阶段目标,尤其是高等教育之核心。初学者须要明白,进入大学,知识之检验、寻求,乃至新知识之贡献,即为自身之使命。

三、自学之要诀:“两动”学习法

依笔者治学、从教之浅显经验,自主学习之要诀,或可归纳为如下“两动法”,若能从之,或有成效。

(一)“动手”学

1.做笔记

动手做笔记,系民法自主学习之支柱方法。略述其要如下:

(1)一门课程一个笔记,笔记须为电子文档,以具可扩展性。

(2)以该课程某一经典教科书为样本,建立初步之“章节目”体系。日后对某一制度或问题之体系位置,若有不同认识,可再行调整。

(3)初以一至两本经典教科书为基本内容,结合教师授课内容,逐步形成读书笔记内容。通常可按照如下步骤:

① 就下次授课范围,预先将上述教科书中内容,初步整理进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之整理,并非将相关内容照搬进笔记,而是分解、归纳、提取其中所有问题点、作者观点(或比较不同观点)及其理由。归纳、提取时,应尽可能使用整理者认为最清晰简练之用语,并将诸问题点组合为最合乎逻辑之体系(可是原文之体系,亦可是整理者认为最合理之体系),此体系以上下级标题的形态,安置于笔记之相应部分,最后可以思维导图形式置于此部分之首。

② 听课时或课后,将授课教师所述问题点、观点及其理据,整合进读书笔记;此时,若发现原有整理不当,便可作相应调整。遇有不同观点,须在笔记中呈现其内容、理由,尤其是其所举例证,并努力自行举例验证之。此种课后之功夫,尤为重要。

(4)若遇疑问,可进一步扩展阅读范围,补充进相应部分。学至后面,若对前面内容有新的认识,亦可随时补充进相应部分。该课程结束后,乃至走上工作岗位后,若有所心得,或遇相关案例,均可补充进相应部分。长此以往,此笔记可成为终身学习、点滴积累之工具,亦是工作之重要助手。

(5)为便利日后查找、验证或论文引注,笔记中之任何内容,最好均以规范之引注方式标明出处。

2.撰写案例研习报告

就基础案型及变体写作“鉴定式”案例研习报告,有助于学生形成规范科学的思考方法(请求权基础检索与构成要件的思考方法),深入学习具体制度,在运用中把握法律适用之方法,有助于揭示各法条之体系关联而促进法律有机体之成长,更能检验初学者学习之成果而提高其信心与兴趣,乃不可或缺、不可替代之法学教育方式。现诸多学校均已开展“鉴定式”案例研习课程,初学者宜积极参与,认真写作研习报告,当有较大收获。

(二)“动口”学

笔者从教以来,常与学生谈一体悟,即某一知识点的掌握,是否透彻,有一简明检验方法:试讲予他人听,若不能一讲即懂,即说明尚有关窍不通,需作进一步梳理。此亦为极有效之学习方法,既要讲清楚,自须自身理解透彻,且梳理到极为清晰明白之程度,方能“一针见血”,此亦“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之理。故“欲学即讲”,乃教师快速提升“功力”之妙法。做读书笔记时,亦须将自身置于讲授者之角色,以最为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任一部分之内容。

就初学者而言,积极参与Seminar课程或教师业余主持的读书会,既须整理专题读书笔记,亦须作口头报告,动手亦动口,可谓一举两得。除此之外,初学者亦可组成互助小组或小规模读书会,分工负责、相互讲授。

四、学习之“两个注重”:体系与案型民法体系广大、内容繁复,故其学习,应特别注重体系。全面把握及架构体系之能力,实为核心能力之重要组成部分。故初学者最好制作一张与读书笔记匹配之思维导图(树状图),学至何处,均须时时回顾其在思维导图之位置;就任一知识点,均须形成由概念、规范目的、要件、法效果、体系关联等因素组成之思维导图,就其中更细分之问题,进而形成下一层级思维导图;就任一知识点之记忆,亦须先记其体系框架,再往框架中填充内容。如此日积月累,心中自然形成一张思维导图,心中有此体系,可谓妙用无穷。

民法学习,亦应注重案型之运用。民法旨在适用,其规则实乃源于现实生活中之各种案型。学习知识点时,应尤其注意作者所举案型,听课时应尤其记录教师所举案型,并应举一反三,提出变化案型并寻求答案,此乃学习民法之重要方法。一则足以说明问题之典型案型,常是“一切尽在不言中”;借数个案型,常可轻松掌握一个知识点。就观点之验证或辩驳,应注重案型之构建,一则反例即足以推翻一个命题,故民法之论辩,常系案型之论辩;案型序列之建构,更是法律规则适用、推演之重要方法。即此而言,民法之学习,一定意义上是案型之学习,建构案型,是学民法者核心能力之重要组成部分。

上述文字,只如“野人献曝”,虽有殷殷之意,难逃鄙陋之讥,唯供初学者作一参考,亦期待学界师友批评指正。

王泽鉴

王泽鉴老师深度访谈录

姚明斌

如何基于法教义学进行扎实的研究与写作?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AMA#(1)精算难不难+(2)精算是做什么的+(3)怎样选专业有一些希望从事精算的友邻找到我,咨询有关这个专业的问题。部分内容可以分享出来,虽然是一家之言,但确实是我的经历和体会,希望对大家有用。内容包括: 精算考试难不难(以SOA作为标准) 精算是做什么的 大学报考专业应该怎么选 个人背景:SOA FSA,从事精算工作七年。本科学历,非精算专业,全程自学。工作主要在外资,对国内就业市场不是 jvzquC41yy}/fxzdcp4dqv4itq{q1}trke5369:59474
1.【中国梦·践行者】从小军事迷到专业军王廖新华以精确数据为“中——记南部战区某部部队长、“首席精算师”廖新华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实现了吗?有梦想的人是可敬的,尤其是怀揣着年少时的梦想,一点点将它实现,一步步将它壮大,其中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不言而喻。 廖新华就是这样一个令人敬佩的人,从小小军事迷开始,啃杂志读专业书动手绘制……逐渐成为有名的“骨灰级”军事迷,并jvzquC41pg}t0‚hyd0ipo8723:31;86;1euovnsva561;=;590nuo
2.精算师考试是什么精算师考试是指担任精算师专业职务的任职资格的考试,考试分为准精算师和精算师两部分。符合条件的考生通过准精算师部分考试八门必考课程并参加中国精算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课程,可获得准精算师资格;具备中国准精算师资格或中国准精算师水平测试合格证的考生,通过五门精算师课程的考试并满足有关对应要求,可以取得《精算师考jvzquC41o0qvcrok0eun1ƒmwcpfynsfc1822@69289/j}rn
3.阳光财险总精算师半年两换将,背后深层困局"究"竟几何?这三种截然不同的专业画像,如同三面镜子,映照出公司在“守成”与“转型”之间的战略彷徨。 值得留意的是,在精算师资质层面,北美认证体系依旧占据着行业“鄙视链”的顶端位置。 冯雪隐所拥有的英国精算师资格,虽然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含金量,但相较于SOA、CAS等北美体系,在中国市场的认可度仍存在着微妙的差距。这种资质jvzq<84{wzo/jnsizwyvnrfq0eun1€jpkz532;:148752;60ujznn
4.金融数学与保险精算考研难不难?就业好不好?考研金融数学与保险精算考研难不难?就业好不好? 近三年考研报名人数进入下降趋势,推测金融数学与保险精算考研报名人数与整体趋势相近,有些考生可能纠结:金融数学与保险精算考研难度到底有多大?毕业后的就业出路如何? 本文结合最新考研数据与就业趋势,从竞争难度、院校选择、就业方向三大维度,帮你全面分析金融数学与保险精算考研的真实情况。文末 jvzquC41mcuzcw3mqqrfc{s0eqs049772:791:=856=40qyon
5.重磅!2020年全年数据来了!理财频道其实保险公司并不怕理赔,怕的是不合理的理赔。 精算师在开发产品的时候就会根据疾病发生概率计算成本,所有的理赔都在意料之内。 而且恶意拒赔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是件高风险低回报的事,并不值得冒险去做。 拒赔成功了,可能也就省个几十万理赔款,对保险公司来说杯水车薪,但万一投保人不爽找银保监会投诉、闹上新闻、jvzquC41oqtf{7mgzwt/exr14282/96/48532;>277830qyon
6.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考研难不难?学姐详细解读!一、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考研难不难?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考研难度较大,竞争激烈。由于上海交通大学是985名校,且计算机学科评估为A,因此报考人数众多,推免生人数也较多,统考名额较少。同时,上海交通大学的计算机考研试卷难度较大,对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jvzquC41o0mbqmzp0eun1tfq{ct03>;879?/j}rn
7.人大金融硕士就业报告(全文)钱荣堃教授是我国国际金融领域的泰山北斗,是中国的 mba 之父,不过其现在已经过世。现在的学术带头人是马君潞教授,在国内很有名。据 说南开大学培养的硕士全部都是国际金融领域的。保险学是传统优势。刘茂山教授非常有名。保险精算专业全国第一,中国保险精算师老师委员会就设在南开大学。由于联考难度不大,对跨专业的jvzquC41yy}/;B}wgunv0lto1y5egxfwfy6u5x90jvsm
8.财险之路远,行则将至;寿险之事难,做则必成!100+总精算师们送上--人保财险总精算师 张琅 蛇年新春,愿保险业同仁以智慧为矛,以稳健为盾,应对利率波动,顺应人口机构变迁,共创佳绩! --泰康人寿总精算师-付伟略 2024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很挑战一年,产险全行业坚定地承担经济减震器、稳定器职责,坚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展望2025年,平安产险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拥抱监管,严格自律,落实报jvzquC41yy}/uqfpi{kykwjk0ipo8ftvkimg87636743B3jvor
9.【阳光财】险总精算师半年两换将,背后深层困局究竟几何?这三种截然不同的专业画像,如同三面镜子,映照出公司在“守成”与“转型”之间的战略彷徨。 值得留意的是,在精算师资质层面,北美认证体系依旧占据着行业“鄙视链”的顶端位置。 冯雪隐所拥有的英国精算师资格,虽然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含金量,但相较于SOA、CAS等北美体系,在中国市场的认可度仍存在着微妙的差距。这种资质认同的潜在落差,或许jvzq<84hw{goi7uh|jomkjt0eqs0h‚vkp1722>495:768:<0ujznn
10.渤海人寿5年净利累亏超61亿总精算师于川泳能帮上忙吗?于川泳曾先后担任中国人寿产品开发部精算分析师、君龙人寿产品开发部副总经理、吉祥人寿产品精算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海保人寿总精算师。 他还接触过投资及科技领域,曾任保华嘉泰(深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副总裁,长春大京科技有限公司首席保险官等职务。 直至2023年1月4日,于川泳被聘任为渤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精算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uglm1tqrm1;546/62/991fqi.kwfckunz8?;84:=/u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