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老房旧屋日本人的改造计划

中国人的老房旧屋 日本人的改造计划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尽管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观念差异会使得改造过程中的冲突不可避免,但目前看来,针对中国老房子的改造工作中,日本设计师还是块香饽饽。

最近,无印良品在上海大悦城3楼举办了一场名为“Compact Life in China”的展览。展出的物件有无印良品的模块式橱架,也有亚克力收纳盒一类的生活杂货,而最吸引眼球的是三个“家”——它们从里到外,全由无印良品的商品装饰和布置。

这些“家”,其实是上海三户普通住家被无印良品团队改造后的结果,每户住家都经历了从“脏、乱、差”到整洁、简单、舒适的变化。这些变化过程被以延时摄影的方法记录成短视频在展览现场循环播放,另外,改造成品亦以1:1还原于现场展示。

此前,无印良品在日本、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也做过类似的改造和展览,目的都是为了借着“Compact Life(紧凑生活)”的理念,推广自己的模块化家具——但撇开这点,该展览还是给予了不少关于家居设计、尤其是老房子改造方面的启发。

“这种干干净净又明亮的日式风格,对比之前的老公房装修,真的让人会有改装自己家的欲望。”刚刚参观完Compact Life in China展览的观众池骋对界面记者说。

说到老房子改造,不少人可能都会想起一档叫作《梦想改造家》的综艺节目。一年多前,这档节目凭借房屋改造前后的强烈反差以及改造过程中各种戏剧化的冲突、转折,引发热议。其中,当属日本建筑师青山周平改造北京四合院的那一集,得到的传播和评论,最为火爆。

究其因,一来是节目组给青山周平改造的这套四合院冠上了“史上最小学区房”的名号,从而加重了观众对改造的期待值,也使得改造后的“日式住宅”与改造前的四合院形成的对比更强烈;另一面,青山周平的日本人身份,亦让整个案例更受关注。

“我很喜欢他的风格,他要不是日本人就好了。”网友“梦想指向南方”在百度贴吧日剧吧回复《梦想改造家》相关帖子时说。这代表了一种声音:日本人在中国工作,尤其是做改造中国老房子这样的项目,或多或少还是会被一些来自中国民众对于日本这个国家的负面情感波及。

但更多时候,日本籍设计师在中国老建筑改造翻新这一市场颇受欢迎——在网络上稍加搜索便会发现,用“扎堆”来形容日本设计师改造中国老房子的状况一点不为过。

这些案例有个共性,就是待改造空间的面积都不大,甚至可以说是局促、拥挤、且脏乱差。那些四合院和胡同无需赘述,多数时候一间十几平米甚至更小的房间,却要容纳至少五口之家以及他们的杂物。同样,无印良品在上海选中的也都是1990年代建造的老公房,面积在四五十平米左右。

“有改造需求的房子普遍都有面积小的问题,在上海、香港,包括东京都一样。”无印良品生活杂货部企划设计室总监谷本展之对界面新闻说,“大都市是人聚集的地方,人聚集多了以后自然居住的空间面积和可以有效利用的面积就越来越小了。”

因此,日本设计师的优势于此凸显了。青山周平接受腾讯家居采访时就曾说,很多中国人相信日本设计师更擅长改造,因为他们“认为日本设计师可以很好地利用小空间,细节部分的设计也会比较好”。

日本最近十年老龄化问题日渐严重,人口不断减少,空房子越来越多的社会状况,促使建筑师和设计师把注意力从建造新房子转移到了改造老房子上。无印良品与日本都市机构UR合作的团地改建项目就是个好例子。当时,无印良品的设计师团队将日本一批逐渐被空置的二战后“廉租房”改造成了符合年轻人喜好的出租屋,让那些本来要被时代淘汰的老房子重新有了存在的意义。

实际上,不光是建筑师和设计师,日本民众对于如何有效利用小空间也颇有心得。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地少人多,而且流行独居,家庭规模通常不大,因此本身房子面积通常较小。而日本人在经历了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消费时代后,普遍家中东西又多,需要收纳——这就是为什么日本有各种稀奇古怪却脑洞大开的收纳术以及收纳工具销售。

日本城市化和老龄化进程都早于中国。日本在过去二三十年曾面对的,正是中国现在在经历的。

从2000年起,中国城市商品房呈井喷式增长,让早先那些统一建造、分配的老公房以及传承下来的四合院和洋楼瞬间成了不合时宜的老古董,它们从户型、社区配套等方面都不再符合时代要求。与此同时,工业设施不断迁往郊区,也让城市里空闲出大量近乎废弃的老式建筑——这其中有不少已经被拆迁,而剩下的、尤其是带有历史意义或是文化传承价值的建筑,则在等待改造。

“中国各地都有大量有文化、历史底蕴的老房子。过了一段新开发的建设时代之后,大家回到关注老房子改造,重现老建筑的精彩是正常国家发展顺序。”Kooo建筑事务所负责人小嶋伸也与小嶋绫香夫妇对界面新闻表示。

小嶋伸也与小嶋绫香不久前在浙江杭州余杭区完成了一个民宿改造的项目。他们把原先颇有中国农村特色的一幢不中不洋的多层民房,转变成了一个白墙黑瓦的水乡风民宿酒店,使建筑回归到与周边青山绿树环绕的环境更匹配,却又不失现代设计感的“古宅”面貌。

把老房子改建成可以商用的公共建筑是传统建筑保护、再利用的常见手段。日本京都市部分区块的整体旅游区改造就是典型。而中国的不少地方也都有做类似的尝试。比如,浙江乌镇、西塘这样的旅游区,又比如北京胡同、上海弄堂里的各种私房餐厅,以及798、751等厂区里的创意园。

但类似的改造很容易只停留在建筑本身,保护的是形式上的传统。京都实际上提供了一个更有借鉴性的思路,因为除了保留了传统日式建筑的样貌,京都居民的生活方式及状态也得以在改造过程中延续和留存。这种人与建筑共存互动的状态,才是京都最吸引人的地方。

“我觉得只做形式改造是错误的,我希望建筑改造能保留生活本身。”青山周平说,“而且按需求来说,还是需要被改造的民居更多,因为中国很多房子在设计的时候是批量生产,没有考虑个人生活的偏好,现在越来越多人想要考虑自己了,只是找不到合适的人。”

不管是公共用途还是私人民居,中国房屋改造需求的上涨都为在家乡不占优势的日本建筑师和设计师提供了更多机会。但是相较而言,像无印良品和青山周平在《梦想改造家》中所做的这类民居改造更需要保留其生活实际用途,面临的困难更大,但收获的影响力却不如公共项目,因此真正在生活中承接这一类民用住宅改造案例的人并不多。

”房子是居住用途的,改造会直接影响居住者的生活,因此(设计师和团队)发挥自由度小。”谷本展之称这是整个Compact Life改造中最难的地方。

青山周平在《梦想改造家》中的遭遇就是对谷本展之这句话的最好示例——他先是在节目中与业主进行漫长、反复的沟通,充分听取业主的需求。另外由于被改造房屋处于四合院内,公用空间多,他还需要与邻居进行多轮沟通,例如开门开窗一类的工序都需征得邻居同意。但改造结束后,设计成果还是被“破坏殆尽”,因为业主和邻居还是选择以改造前的“接地气”式生活习惯、方式使用新空间。

这样的结果其实不出预料。在面对此前没有收纳习惯的业主时,设计师以“收纳”为核心进行的改造从长期看只能是种一厢情愿的努力。这在中国会是个普遍现象。从这个角度说,擅长通过收纳来更好利用小空间的日本设计师未必能真正满足很大一部分中国业主的需求。而这样的改造也很难说是好的,接受我们采访的几位日本设计师都表示,尊重业主生活方式、不强加设计师意愿的住宅改造才是可取的。

很多时候,日本建筑师和设计师还会遭遇来自社会发展状况和意识形态差异的阻碍。

“日本早些年经济开发的阶段没有像现在一样有互联网。所以我觉得中国快速发展中接受海外的影响比当时的日本大。 目前我们接触的甲方的观念是非常国际化的观念。”小嶋夫妇说。

“国际化”最显见的表现就是中国人对于“永久性”的认知可能更接近于西方国家。在西方,永久的建筑指的是永远不拆的石头房子,建造时的模样决定了之后的样子。中国人追求的建筑改造和室内改造也都是想遵循一种模式,就好像不管是在四合院还是水乡,提到传统建筑的公共改造总是想要参照一种拍古装剧的模式。

这让推崇通过不断翻新再造、持续不绝,来实现“永久”目的的日本建筑师和设计师会有一些不适应。

“做过去的事不是传统,做现在需求的才是创造传统,传统不是对过去东西的复制,”青山周平以日本寺庙工人的工作举例解释道,“伊势神宫是日本最重要的神社之一,院里有两块地,左边地上的房子拆了重建,就使用右边的,二十年后右边拆了,再用左边。这样一来,工人18岁时可以先学习,38岁可以操作,58岁就能主导,一生可以参与一个建筑三四次重生,这样的工人也有延续性。”

对于日本,或者其他国家的设计师来说,改造房屋建筑本身不是难题,难的是在如何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同时,又能融入进中国居民的思维。

下载界面新闻

尽管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观念差异会使得改造过程中的冲突不可避免,但目前看来,针对中国老房子的改造工作中,日本设计师还是块香饽饽。

最近,无印良品在上海大悦城3楼举办了一场名为“Compact Life in China”的展览。展出的物件有无印良品的模块式橱架,也有亚克力收纳盒一类的生活杂货,而最吸引眼球的是三个“家”——它们从里到外,全由无印良品的商品装饰和布置。

这些“家”,其实是上海三户普通住家被无印良品团队改造后的结果,每户住家都经历了从“脏、乱、差”到整洁、简单、舒适的变化。这些变化过程被以延时摄影的方法记录成短视频在展览现场循环播放,另外,改造成品亦以1:1还原于现场展示。

此前,无印良品在日本、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也做过类似的改造和展览,目的都是为了借着“Compact Life(紧凑生活)”的理念,推广自己的模块化家具——但撇开这点,该展览还是给予了不少关于家居设计、尤其是老房子改造方面的启发。

“这种干干净净又明亮的日式风格,对比之前的老公房装修,真的让人会有改装自己家的欲望。”刚刚参观完Compact Life in China展览的观众池骋对界面记者说。

说到老房子改造,不少人可能都会想起一档叫作《梦想改造家》的综艺节目。一年多前,这档节目凭借房屋改造前后的强烈反差以及改造过程中各种戏剧化的冲突、转折,引发热议。其中,当属日本建筑师青山周平改造北京四合院的那一集,得到的传播和评论,最为火爆。

究其因,一来是节目组给青山周平改造的这套四合院冠上了“史上最小学区房”的名号,从而加重了观众对改造的期待值,也使得改造后的“日式住宅”与改造前的四合院形成的对比更强烈;另一面,青山周平的日本人身份,亦让整个案例更受关注。

“我很喜欢他的风格,他要不是日本人就好了。”网友“梦想指向南方”在百度贴吧日剧吧回复《梦想改造家》相关帖子时说。这代表了一种声音:日本人在中国工作,尤其是做改造中国老房子这样的项目,或多或少还是会被一些来自中国民众对于日本这个国家的负面情感波及。

但更多时候,日本籍设计师在中国老建筑改造翻新这一市场颇受欢迎——在网络上稍加搜索便会发现,用“扎堆”来形容日本设计师改造中国老房子的状况一点不为过。

这些案例有个共性,就是待改造空间的面积都不大,甚至可以说是局促、拥挤、且脏乱差。那些四合院和胡同无需赘述,多数时候一间十几平米甚至更小的房间,却要容纳至少五口之家以及他们的杂物。同样,无印良品在上海选中的也都是1990年代建造的老公房,面积在四五十平米左右。

“有改造需求的房子普遍都有面积小的问题,在上海、香港,包括东京都一样。”无印良品生活杂货部企划设计室总监谷本展之对界面新闻说,“大都市是人聚集的地方,人聚集多了以后自然居住的空间面积和可以有效利用的面积就越来越小了。”

因此,日本设计师的优势于此凸显了。青山周平接受腾讯家居采访时就曾说,很多中国人相信日本设计师更擅长改造,因为他们“认为日本设计师可以很好地利用小空间,细节部分的设计也会比较好”。

日本最近十年老龄化问题日渐严重,人口不断减少,空房子越来越多的社会状况,促使建筑师和设计师把注意力从建造新房子转移到了改造老房子上。无印良品与日本都市机构UR合作的团地改建项目就是个好例子。当时,无印良品的设计师团队将日本一批逐渐被空置的二战后“廉租房”改造成了符合年轻人喜好的出租屋,让那些本来要被时代淘汰的老房子重新有了存在的意义。

实际上,不光是建筑师和设计师,日本民众对于如何有效利用小空间也颇有心得。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地少人多,而且流行独居,家庭规模通常不大,因此本身房子面积通常较小。而日本人在经历了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消费时代后,普遍家中东西又多,需要收纳——这就是为什么日本有各种稀奇古怪却脑洞大开的收纳术以及收纳工具销售。

日本城市化和老龄化进程都早于中国。日本在过去二三十年曾面对的,正是中国现在在经历的。

从2000年起,中国城市商品房呈井喷式增长,让早先那些统一建造、分配的老公房以及传承下来的四合院和洋楼瞬间成了不合时宜的老古董,它们从户型、社区配套等方面都不再符合时代要求。与此同时,工业设施不断迁往郊区,也让城市里空闲出大量近乎废弃的老式建筑——这其中有不少已经被拆迁,而剩下的、尤其是带有历史意义或是文化传承价值的建筑,则在等待改造。

“中国各地都有大量有文化、历史底蕴的老房子。过了一段新开发的建设时代之后,大家回到关注老房子改造,重现老建筑的精彩是正常国家发展顺序。”Kooo建筑事务所负责人小嶋伸也与小嶋绫香夫妇对界面新闻表示。

小嶋伸也与小嶋绫香不久前在浙江杭州余杭区完成了一个民宿改造的项目。他们把原先颇有中国农村特色的一幢不中不洋的多层民房,转变成了一个白墙黑瓦的水乡风民宿酒店,使建筑回归到与周边青山绿树环绕的环境更匹配,却又不失现代设计感的“古宅”面貌。

把老房子改建成可以商用的公共建筑是传统建筑保护、再利用的常见手段。日本京都市部分区块的整体旅游区改造就是典型。而中国的不少地方也都有做类似的尝试。比如,浙江乌镇、西塘这样的旅游区,又比如北京胡同、上海弄堂里的各种私房餐厅,以及798、751等厂区里的创意园。

但类似的改造很容易只停留在建筑本身,保护的是形式上的传统。京都实际上提供了一个更有借鉴性的思路,因为除了保留了传统日式建筑的样貌,京都居民的生活方式及状态也得以在改造过程中延续和留存。这种人与建筑共存互动的状态,才是京都最吸引人的地方。

“我觉得只做形式改造是错误的,我希望建筑改造能保留生活本身。”青山周平说,“而且按需求来说,还是需要被改造的民居更多,因为中国很多房子在设计的时候是批量生产,没有考虑个人生活的偏好,现在越来越多人想要考虑自己了,只是找不到合适的人。”

不管是公共用途还是私人民居,中国房屋改造需求的上涨都为在家乡不占优势的日本建筑师和设计师提供了更多机会。但是相较而言,像无印良品和青山周平在《梦想改造家》中所做的这类民居改造更需要保留其生活实际用途,面临的困难更大,但收获的影响力却不如公共项目,因此真正在生活中承接这一类民用住宅改造案例的人并不多。

”房子是居住用途的,改造会直接影响居住者的生活,因此(设计师和团队)发挥自由度小。”谷本展之称这是整个Compact Life改造中最难的地方。

青山周平在《梦想改造家》中的遭遇就是对谷本展之这句话的最好示例——他先是在节目中与业主进行漫长、反复的沟通,充分听取业主的需求。另外由于被改造房屋处于四合院内,公用空间多,他还需要与邻居进行多轮沟通,例如开门开窗一类的工序都需征得邻居同意。但改造结束后,设计成果还是被“破坏殆尽”,因为业主和邻居还是选择以改造前的“接地气”式生活习惯、方式使用新空间。

这样的结果其实不出预料。在面对此前没有收纳习惯的业主时,设计师以“收纳”为核心进行的改造从长期看只能是种一厢情愿的努力。这在中国会是个普遍现象。从这个角度说,擅长通过收纳来更好利用小空间的日本设计师未必能真正满足很大一部分中国业主的需求。而这样的改造也很难说是好的,接受我们采访的几位日本设计师都表示,尊重业主生活方式、不强加设计师意愿的住宅改造才是可取的。

很多时候,日本建筑师和设计师还会遭遇来自社会发展状况和意识形态差异的阻碍。

“日本早些年经济开发的阶段没有像现在一样有互联网。所以我觉得中国快速发展中接受海外的影响比当时的日本大。 目前我们接触的甲方的观念是非常国际化的观念。”小嶋夫妇说。

“国际化”最显见的表现就是中国人对于“永久性”的认知可能更接近于西方国家。在西方,永久的建筑指的是永远不拆的石头房子,建造时的模样决定了之后的样子。中国人追求的建筑改造和室内改造也都是想遵循一种模式,就好像不管是在四合院还是水乡,提到传统建筑的公共改造总是想要参照一种拍古装剧的模式。

这让推崇通过不断翻新再造、持续不绝,来实现“永久”目的的日本建筑师和设计师会有一些不适应。

“做过去的事不是传统,做现在需求的才是创造传统,传统不是对过去东西的复制,”青山周平以日本寺庙工人的工作举例解释道,“伊势神宫是日本最重要的神社之一,院里有两块地,左边地上的房子拆了重建,就使用右边的,二十年后右边拆了,再用左边。这样一来,工人18岁时可以先学习,38岁可以操作,58岁就能主导,一生可以参与一个建筑三四次重生,这样的工人也有延续性。”

对于日本,或者其他国家的设计师来说,改造房屋建筑本身不是难题,难的是在如何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同时,又能融入进中国居民的思维。

THE END
0.结构设计师工作总结14篇结构设计师工作总结4 我于20xx年初来到集团建筑设计院工作,我通过六个月的试用期,有幸成为集团的一名员工,回顾这几个月来的工作,我在公司领导及各位同事的支持与帮助下,严格要求自己,按照公司的要求,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此对公司各位领导及各位同事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公司给我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 jvzquC41yy}/im~lu0ipo8xjk{uoi€jp1iuoiƒzq|qthlrj1727:5>3jvor
1.建筑设计个人总结工作总结(10篇素材稿件)以上这些项目,有的已经竣工,有的正在施工中,有的虽然还未实施,但却也付出了很多心血。工作的过程也是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本人从一个只会画公厕、门卫的技术员进步为能独立承担大型民用建筑项目设计建筑师,离不开自己在大学里打下的基础,离不开工作后的努力,同时更要感谢我的前辈和同事的指导和帮助。 jvzq<84yyy4r|:xv0et0|xsilkk03<567:4ivvq
2.十大越来越吃香的职业建筑设计师属于稀缺性人才。建筑设计师必须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广博的阅历,因为建筑反映的不仅是建筑本身的造型和内部的空间关系,更反映了 设计者的人生观以及建筑所蕴涵的艺术文化。所以,目前市场上对建筑设计人才大多要求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有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支持,薪水一定能层层攀 高。 jvzquC41{|4dj|n0eqs/ew4m{|~0|‚p142723;4423724:8148?49<:2:/=/j}rn
3.人物王远:深耕细作打造福田“学院派”设计师团队中国国际空间设计大赛(中国建筑装饰设计奖)是中国建筑装饰行业设计界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赛事,至今已举办九届。中共深圳市福田区委、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对本次大赛提供特别支持。jvzquC41o0spmlmwgp4dqv4|ziycm8nphqejvnrkfa723B3jvor
4.职业访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朱佳音生涯规划师曾琳所以未来我们这个行业会更多去关注一些社会的、人文的、经济的、历史的话题。 您之前在学生的阶段学的是跟城市规划相关的专业? 我学的就是城市规划。我本来也对建筑比较感兴趣,第二专业报的是城市规划,二选一我两个都接受。这两个专业其实是相通的。在国外其实很多城市设计是建筑师来做的。因为国外建筑师培养的方jvzquC41yy}/uqfpi{kykwjk0ipo8ftvkimg8:9:5<:;7mvon
5.专业选择(精选5篇)对应专业分析:房展会上,夺人眼球的是那些美丽精致的楼盘模型。这些生动、形象的建筑模型,让购房者很直观地感受到图纸上的户型设计、小区规划,在现实中到底是什么样等。制作这些建筑模型、把建筑设计师的创意展示在一块沙盘上,需经过若干的工作流程:读懂建筑图,理解建筑师设计的思想及设计意图,模型材料的选用及加工,计jvzquC41yy}/3vnujw4dqv4jcq}fp86344860qyon
6.最新资讯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教育与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照明学会室内设计委员会委员,北京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深圳市福田区设计顾问,2020年度“北京市十大建筑装饰设计品牌领军人物”(剧演空间专项),2017~2018年度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十大最具影响力设计师,《城市建筑空间》编委,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专家库专家,2015年中国50大杰出青年设计师jvzq<84yyy4{l‚uz|z4dqv4e14634659/390795:424tj}rn
7.AI+建筑设计,最具商业潜力的风口?AI新浪财经创始人说,他们之所以选择all-in在建筑设计行业,主要也是看中了庞大市场体量和巨大的商业化落地潜力。 总体看来,从事高周转、低创意性工作的设计师,未来会先被AI淘汰,然后才是创意性、整合性工作。 02 AI初创公司进一步细分 在“AI+建筑设计”赛道,头部设计公司与AI初创企业和谐共生。 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4/9=/395eql2ko|nopnk3;7612>3ujvsm
8.张克群:清华世家与建筑的缘分她本人则是梁思成的弟子,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的建筑设计师。张克群出生在德国柏林,4岁时随父母回到北京生活。他们一家在清华大学和梁思成、林徽因一家是邻居。高考时,张克群考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成为梁思成的学生,从此“梁伯伯”成了“梁先生”。张克群从德国进修回国后在北京最早的民办建筑事务所大地建筑事务所做建筑jvzquC41yy}/v|npij{b0xwi0et0kwkq13?63869;2:/j}r
9.对儒家思想的认识范文1.儒学思想帮助设计师保持平和心境。面对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层出不穷的艺术设计产品及其飞快的更迭和淘汰速度,如何抵抗这样纷乱的干扰,而是关注于产品设计的本身,同时,保持自身特有的审美观念,对设计师而言是一种重要的考验。在这样的大环境中,面对压力和诱惑,设计师保持自身的平和心境,专注于对设计的精确考量,不断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6434;/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