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贫先治愚”,教育扶贫能够阻断代际传递,这是因为教育具有( )。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生态功能 D.人口功能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具体体现在:教育使潜在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成为专门和发达的劳动力;把简单劳动力训练成复杂劳动力;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题干“治贫先治愚”强调的是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愚笨,才能真正致富,属于教育的经济功能,故正确答案为B。
选项A,教育的政治功能体现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制度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与题干不符。
选项C,教育的生态功能主要涉及生态文明的理念。通过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与题干不符。
选项D,教育的人口功能主要体现在:(1)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改变人口的性别结构,保证男女比例平衡;改变人口的文化结构和职业结构;改变城乡结构;促进人口迁移。(2)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不符合题干“脱贫”的观点。
综上所述,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2.集体备课时,教师在教学目标设置和内容选择上如存在意见分歧,应首先遵从( )。
A.教材编排 B.课程标准 C.名 师经验 D.教学指导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课程标准的地位。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评价课程的基础。题干中教学目标的设置和内容选择都应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故选项B正确。
选项ACD均为干扰选项,排除。故本题选B。
3.因1918年出版《课程》一书而被称为“现代课程理论开拓者”的学者是( )。
A.杜威 B.博比特 C.查特斯 D.泰勒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理论的发展。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和开创者,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选项B正确。
选项A,杜威是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其著作主要有《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们怎样思维》等,其观点主要有:(1)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2)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3)学校即社会。(4)从做中学。(5)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选项C,查特斯于1923年出版的《课程编制》一书,推动着课程理论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项D,泰勒于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成为课程研究与开发领域的经典之作。泰勒被誉为“现代课程之父”,不符合题意,排除。
综上所述,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4.三(2)班的一些学生只要作业稍微难一点就望而却步,还有一些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经常叫苦叫累,对此班主任需要在班级中加强学生( )
A.情绪情感的教育 B.意志品质的培养 C.人际交往的教育 D.思维品质的培养
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培养中的道德意志培养。道德意志是个体有意识地调节自己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题干强调一些学生面对困难望而却步,亦或是叫苦叫累,这是克服不了困难的表现,因此需要班主任加强对学生的意志培养,选项B正确。
选项A,情绪是指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而情感是指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后而产生的稳定、深刻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与题干不符。
选项C,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心理关系。与题干不符。
选项D,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的反应。与题干不符。
综上所述,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5.小军因喜欢班主任王老师,所以喜欢她的课和她组织的各种活动。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
A.泛化 B.强化 C.分化 D.消退
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刺激泛化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也就是分不清。题干强调小军把对王老师的喜欢扩展到喜欢王老师组织的其他各种活动,属于泛化。选项A正确。
选项B,强化是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规律。他认为通过强化可以增强行为反应的概率。不符合题意。
选项C,刺激分化是指有机体只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而对其他相似刺激不做反应,也就是分得清。不符合题意。
选项D,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指如果对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加以强化,那么条件反应会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二、论述题
1.简述小学劳动教育的基本目标。
【参考答案】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全面教育的内容之一,可以综合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的作用。其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形成劳动情感、态度、和习惯,掌握基本的生产技术和技能。其基本目标是: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2.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参考答案】自我效能感视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培养自我效能感应该做到:
(1)个体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归因方式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感,老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些实践性活动,让学生有成功体验,同时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归因观。
(2)他人的替代性经验。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榜样,通过向榜样学习,提高自我效能感。
(3)言语劝说。对于自我效能感低的同学,教师可以通过说理让学生相信自己具备能力,增强克服困难的能力和毅力。
(4)情绪唤醒。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