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资源配置和劳动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劳动就业作出新的部署安排,提出“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等一系列任务要求。近年来,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劳动市场的冲击加剧,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使得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和劳动就业面临诸多挑战,目前存在着供需矛盾突出、技术冲击加剧、制度掣肘凸显、人力资源错配等问题。建议综合施策,加大供需匹配和转换支持、建立技术冲击的应对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和分配制度、构筑多层次就业服务体系,通过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为“人口红利”加快向“人才红利”转变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劳动力资源配置和劳动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供需矛盾突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引致经济结构与就业市场深度调整,加之我国劳动力总人数基数大、增长快背景下,供需矛盾表现为:首先,行业供需不匹配。需求衰落行业的人力资源供给相对过剩,需求增长的新兴行业缺乏合适的人才。其次,区域供需不匹配。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对人才需求旺盛,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源供给相对过剩,区域间人才流动不畅加剧了供需失衡。再次,技能供需不匹配。劳动力市场对一般人才、通用人才需求快速减少,对高端人才、高技能人才需求大幅增加,供给端存在结构性短缺,明显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人社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但我国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仅为26%,一名技术技能人才至少对应2个岗位,技能人才的市场需求远大于供给,此外,与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相比,技能人才仍存在待遇不高、获得感不强等问题,“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突出。

技术冲击加剧。随着人工智能、自动化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人口结构变化与技术变革交织叠加,新产业、新技术层出不穷,技术替代导致的就业流失、劳动力市场“极化”以及技能需求的剧烈变化等问题凸显。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替代效应,一些程序化和部分非程序化的工作,如影像诊断、驾驶、搬运等工作的就业减少。智联招聘《AI大模型对我国劳动力市场潜在影响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对人工智能新技术适应性较弱,销售业务、财务/审计/税务、软件/互联网开发/系统集成、行政/后勤/文秘和客服等已开始受人工智能冲击,50%的受访者认为,从事工作未来1-5年将被AI替代风险非常高。

制度掣肘凸显。现行的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制度在保障劳动者权益、缩小收入差距方面无法完全适应快速变化的劳动市场需求,传统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面向全职、长期雇佣的劳动者,在灵活就业和零工经济急速扩张背景下,数量庞大且急速扩张的临时工、自由职业者和平台经济劳动者未能得到充分保障。浙江省金华市的纳入工伤保险模式、浙江省湖州市的“1+1”保障模式、江苏省南通市的职业伤害保险模式,聚焦零工群体最迫切的劳动权益诉求做了实践探索,但相关制度缺陷已成为劳动市场改革掣肘,制约了劳动者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流动性和安全感。

人力资源错配。现行教育体系未能及时回应产业结构升级需求,部分毕业生所学专业、技能与市场、企业需求存在严重脱节。为此,教育部等五部委《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新设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中国人力资源市场发展报告(2023年)》指出,劳动力市场中的人力资本错配导致我国约20%企业面临人才短缺与不匹配,由此对劳动关系产生不利影响,人社部《2023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劳动争议案件为385万件,涉及408.2万名劳动者,创历史新高,不仅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还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若干对策和建议

加大供需匹配和转换支持。首先,在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中加大对新兴产业、新型技能的关注和倾斜,通过技能提升、持续培训等手段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提高人才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确保不同类型和层级的人才流向真正有需求的行业与区域。其次,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中受影响行业劳动者的再培训和技能转移支持,为其设置专门的劳动力转移通道,帮助其重新进入劳动市场。最后,提高劳动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和有效性,建立多层次、跨区域、畅城乡的劳动市场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劳动市场供需双方的信息对称,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序流动、高效匹配和有效配置。

建立技术冲击的应对机制。首先,出台政策和建立平台支持因技术进步而被替代岗位的劳动者,基于人口大数据画像,建立生成式推演的技能储备、技能培训和择业推荐机制,前瞻性帮助劳动者在技术变革的初期便占据主动,确保就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其次,鼓励企业在技术进步中注重劳动者利益,建立企业内部常态化技能培训机制,帮助劳动者适应技术变化,从而减少就业流失。最后,积极培育能够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新兴产业,以此来弥补传统行业因技术进步导致的就业损失,将其转化为促进劳动就业的动力。

完善社会保障和分配制度。首先,加强劳动权益保障,特别在社会保障、劳动合同等方面为劳动力跨地区、跨行业流动提供激励,支持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确保劳动者安全稳定工作。其次,制定新的法律框架和社会保障体系,应对零工经济、共享经济就业模式崛起和传统雇佣关系打破,为零工经济和灵活就业劳动者设立专门的保险制度和福利机制,有效保障零工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与健康福利。最后,探索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通过税收调节实现收入的再分配,将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部分转移到传统行业劳动者群体,缩小收入差距,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构筑多层次就业服务体系。首先,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分层分类规划和管理,特别是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和创新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机制,让教育内容更加契合企业和市场需求,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能够深入实际工作场景,获得更具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其次,建立完善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体系,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减少因盲目选择专业而导致的就业困难问题。再次,对于已经进入劳动市场的劳动者,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帮助其不断持续提升工作能力和技能水平,适应不断变化的劳动市场需求,以及满足基础技能型、创新导向型、技术密集型等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劳动群体的就业需求。

文雁兵 嘉兴大学中国共同富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mzsm{font-size: 16px;line-height: 26px;color: #555;word-wrap: break-word;text-align: justify;padding: 13px 0;margin-top: 30px;}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THE END
0.2025年中国劳动力资源行业现状研究分析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25年中国劳动力资源行业现状研究分析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劳动力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发展现状和受到人口结构、教育水平、就业政策、技术变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全球劳动力市场正经历结构性变化,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技能不匹配导致结构jvzquC41yy}/erw0ep571@:1NcuEqwlNk\oZwjsJcpmZgancp\nvcwl[0jznn
1.人力资源调研报告(精选14篇)面对外资银行以其高薪、出国培训机会、良好的职业发展等竞争优势来与国有银行进行人才争夺,我国商业银行只有建立一套比外资银行更先进、更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优化合理配置资源,开发员工的潜力,采用全球经营的思维和理念来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才能获得动态核心竞争力,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jvzquC41yy}/fr~khctxgw3eqo5gcw|gp1jjcx~cpdgpijt138937=<80jznn
2.人力资源管理曼顿课堂1.尚未达到劳动年龄、己经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即“未成年就业人口”属于潜在人力资源范畴。(对) 2.处于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并要求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即“求业人口”或“失业人口”属于现实人力资源范畴。(对) 3.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或基本资源,就是人力资源(错) jvzq<84i|0vyk|t0eqs0unwxkekt1rshq0gtrHXqtvOE?:;(kfC27:
3.人力资源是指什么3)人力资源的有限性是指,人力资源有质和量的限制,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只能以一定的规模加以利用。 为了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人力资源的内涵,有必要了解人力资源的相关概念人口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人才资源。下图是人口资源、人力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人才资源之间的关系。 jvzquC41yy}/qq6220ipo8pcqunj1{jpnk€j{~fp15?69?:0jvsm
4.《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案5.开发: 案例:微软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总结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一、人力资源的定义 二、人口资源、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源与人才资源的关系三、人力资源的特征四、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五、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5P模型六、人力资源管理流程 七、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 1.获取2.整合3.保持和激励 4.控制与jvzquC41fqi/okfnkd4dqv4xkg}0;A;8d396cl7h;4h2emigc5:8f=g;g7730qyon
5.德阳市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德阳楼市如图2所示,2020年末,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20.25%,远高于四川省平均水平(16.93%);0~14岁少年儿童人口为451296人,占比为13.06%,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16.10%);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为66.69%,与四川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66.97%)。与2010年的数据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0.05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jvzquC41yy}/g9=5:0ipo8sgyu3dqwygpv537<78:0nuou
6.卡伦镇规划说明书村镇规划(五)人力资源结构不协调,高级人才缺乏 目前卡伦镇的劳动力资源很充足但是受教育的程度却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占绝大部分,缺少知识,缺少技能,大多只能从事体力型的简单劳动;大专以上的高素质劳动力稀缺,从而在目前知识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处于劣势。 (六)金融投资不足 生态环保效益型种植、养殖,一次性投入资金大,jvzquC41yy}/5?5fqey/pny1fqi0dn653;=5;=3jvor
7.人力资源管理(补充版)呈旭chx人口资源>人力资源>劳动力资源>人才资源(强调质量) 2.人力资本:1.内涵:人力资本是一种生产性资本: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源。… 3.特性:(1)生产性资本: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源。 (2)具有稀缺性:是一种稀缺资源; jvzquC41yy}/uqfpi{kykwjk0ipo8ftvkimg8:8979157mvon
8.国家统计局:我国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医疗服务体系的覆盖面也在不断扩大,而人口的身体素质也日益改善,人口的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曾玉平表示,对于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现象,应当全面、客观地来看待。尽管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但中国劳动力资源的绝对量依然还是较大。总体上jvzq<84hkpgoen3rgqvmg7hqo0io1w61428219:331i2299/547129930jznn
9.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范文因此,区域经济是地方性大学的生长土壤,地方性大学人才培养应该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但是,目前很多地方性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出现了培养目标模糊、盲目追求高层次的问题,专业设置上出现了跟风趋同、重复设置等问题,此类问题的结果是造成地方性大学人才培养与地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脱节,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地方性大学的生存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2527/j}rn
10.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汇总十篇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篇(1) 随着保险业的开放和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中国保险公司面临的是资本实力、业务、客户、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强大竞争,而人才是保险业竞争的根本。怎样jvzquC41yy}/z~jujw4dqv3ep1nbq€jp1697;>3jvor
1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3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第三,延迟退休是开发人力资源特别是老年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从2012年开始,劳动力资源总量开始出现下降,这也预示着我们的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将要结束,所以必须研究如何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劳动力资源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劳动条件已经比改革开放之前大大改善,平均劳动强度比以前有大大降低,许多专业技术岗位,50、60岁也正是jvzquC41pg}t0lsuvqil0lto1pkxu5~y/462696/4:?54;=0j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