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文化丨成几何级增长的儿童心理问题(上)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1世纪以来,儿童心理和精神问题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在物质发达的今天,中国人开始面临着如何解决内心的各种困扰。心理机构挤满了焦虑、无助的父母。儿童心理和精神问题高发的原因是什么,父母们如何应对?心文化传播志愿者协会为父母们转载陈默老师的演讲,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够看到这篇文章,从中受益。

01

现在孩子的心理问题,

和过去有什么不一样?

(1)90年代,问题在“外部”

90年代来做心理咨询的孩子比较常见的,还是一些外部环境因素造成的心理问题。

有一个很典型的案例:一个读初中的女生,经常在学校里为一点小事大发脾气,班主任觉得有问题就过来咨询。后来了解到,这个女孩从小没有母亲,爸爸后来又给她找了一个后母,后母生了儿子后,女孩的生存环境就更艰苦了。他们家住房本来就非常挤,有了弟弟后,女孩子连睡觉的地方也没有了,做作业只能搬个凳子在门口做,房间里的小弟弟又经常吵闹不休。所以这个女孩的愤怒是有原因的,让她愤怒的就是这个环境。没有亲生母亲,也没有让她安心的环境。

找到症结之后,就对他们全家进行治疗。那个时候,大家还是很尊重老师的,孩子的爸爸和后母也非常配合,对女孩多加重视,做功课的话就到附近的图书馆去做。后来女孩子长大后做了一名护士,能够自食其力,家人和老师都相当满意。

90年代的许多问题都是这样的,外部问题解决了之后,孩子的问题就解决了。

(2)2000年后,问题在“内心”

2000年以后来做咨询的孩子,多是高竞争感和高孤独感带来的问题。

现在的家长,普遍都接受了较好的教育,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寄予厚望,孩子不得不从小参与高度的竞争,承受很大的压力,由此就引发各种考试焦虑、学业焦虑。

而另一方面,现在孩子少了,很多还是独生子女,与生俱来的高孤独感,使得他们从小思考力就很强。他们既不愁吃也不愁穿,所思考的问题直接就是形而上的意义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这样一思考麻烦就来了,抑郁了,因为人生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

高竞争感和高孤独感两大因素集中在一起,使得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最普遍的是学业上的焦虑问题,到了高三不好好学习,整天看小说,看手机。还有抑郁、性别障碍更为复杂的问题也出现了,比如男孩子在家里穿着妈妈的丝袜、文胸躺在床上,女孩因为性别不认同而抑郁自杀等等。焦虑不堪的不仅仅是孩子,大人也焦虑。以前来咨询的孩子年龄最小也就是幼儿园大班,而现在连婴儿都来了。家长看到2岁的婴儿打人就觉得这个是有问题的,也来咨询,这说明家长是有多焦虑呀。

(3)独生子女,独特的一代

现今孩子的心理特点,绕不开独生子女问题。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基本上是六个大人爱一个孩子,集全家的财力和情感于一身:

他们见多识广,所以智商高;他们不缺爱也不缺物质,所以善良、富有同情心。他们从小受到尊重,所以讲求平等和话语权。

可以说,独生子女政策提高了国民素质。

然而独生子女,背负了太多的情感负担,背负了家人太多的期盼。因为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四岁的孩子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他就对奶奶说:“奶奶,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但等到他十几岁了他就会发现,他报不了这个恩。这些大人并不需要他用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可名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几所,凭什么就你们家孩子去呢?

独生子女这一代还必须要过有尊严的生活。我们50后这批人,信奉好死不如赖活,我们就像是一根草,哪怕被人踩在脚下,脚拿开了之后还能继续生长。

但是90后不一样,他们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受到尊重,他的要求不一样。他们情愿不活,也不能委屈自己的尊严。有些家长为了戒除孩子的网瘾,把孩子送到严格军事化管理的戒瘾学校。结果孩子出来之后,从此躺在床上不说一句话的有之,割脉自杀的有之,得精神病的也有之。学校的校长觉得很冤枉,以前70后都是这样管理的也都没出什么问题,现在为什么就不行了。他不明白,现在的孩子不一样了。

02

避免孩子的心理问题,

需要怎样的家庭?

所有的孩子问题,其实都是家庭的问题。

家庭是健康的,孩子就是健康的。孩子出问题了,其实是家庭系统出了问题,如果不改善这个系统,是解决不了孩子的问题的。

(1)好的家庭的共性

幸福的家庭有一点是一样的——家里没有一个人是控制欲很强的。夫妻两个人都比较成熟。成熟跟学历、收入、社会地位无关,农民也可以很成熟。成熟的主要体现是没有很强的控制欲,做事情比较独立,家庭里面各个成员各自做各自的事情,有困难的时候就互相帮助。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关心,但是又不是彼此控制,这样的家庭就比较健康。

比如,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出去参加同学聚会,成熟的妈妈就会说:“注意安全啊,钱够吗?”“够!”然后这孩子就出去了。他在外面玩得很自由自在、很放松,他在同学面前也会让人感觉是一个很自然的人,因为他没有被控制住。

而控制欲强的妈妈会问:“和谁在一起?去几个人?什么活动?什么性质?你带多少钱?只能用多少钱……”这样的孩子出去表现也是不一样的。玩到一半时,老妈又一会一个电话:“你在哪里?可以回来了吧,已经9点了,你不是说好9点吗?”。

有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在家里,其他人就会有压力,慢慢就会出现问题。比如孩子做作业的问题,家长去控制的话,孩子就学不会独立做作业。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大人不要去搅和在一起。如果搅在一起,这孩子一定是自己不做作业的,拖拖拉拉搞这搞那。

我所看到的幸福的家庭,都是没有一个人控制欲很强的,每个人都相对独立,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好的家庭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好的家庭的比例越来越低了。

(2)不好的家庭各有各的问题

>>>>家庭结构的问题

一种是单亲家庭。不是说单亲的孩子就会成长不好。但是单亲的孩子家长往往容易否定另一方,攻击诋毁另一方,这样就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另一种就是老人过度参与孩子管教。四个大人管一个孩子,老人完全参与管教出来的孩子,个性上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比如幼稚,不听人讲话,很容易发火。因为他被高度聚焦了,被高度聚焦的人很容易发火。不能摆脱自我中心的阶段,表现出来就是幼稚,不能换位思考。

健康的家庭结构,老人应该是可分可合的,隔代教育中老人的定位就是一个帮手,孩子的父母才是拿主意的人。孩子的父母下班回家了,老人就应该退出,星期六星期天也退出,交给孩子父母。老人如果分不清边界,就会出现很多矛盾。除了夫妻教育孩子问题上的矛盾,还会叠加外婆跟女婿,母亲跟女儿之间的矛盾。

>>>>夫妻关系的问题

夫妻关系不和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夫妻两个常年冷战,就是不离婚,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也会有问题。

很多年前一个做医生的妈妈带着儿子来咨询过我,她当时的状态就是跟丈夫分居,自己带着孩子生活,儿子一年级,成绩还不错。我当时关照她等孩子青春期时再来一次。前些日子他们来了,孩子已经长得很高,读初二了。他妈妈就反映,孩子读书一直不错,可是到了初二就不行了,而且还出现了社交困难。

他们夫妻两个分居多年,既不和解,也不离婚。我对这位妈妈的建议是尽快改变婚姻状态。如果继续维持这样的状态,儿子会越来越糟。那儿子自己也对我说希望父母离婚。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他就像是一直在等着第二只靴子掉下来,永远悬在那里太难受了!必须让孩子感受到一个阳光灿烂的母亲,对生活充满热望拥抱生活的样子。母亲必须要把自己给打理好。自己处理好了,孩子就会改变,成绩也会上去。

>>>>亲子关系问题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里面一个非常隐蔽的问题就是亲子关系。亲子之间,有的时候不是爱的问题,简直就是仇恨的问题,但是却用爱的形式表现出来。

举个母女关系的例子。一个幼儿园园长的女儿,小学里总是第一名,到初一时来咨询,才发现已经精神分裂了,必须去医院治疗。这女孩子的第一名是怎么来的呢,就是非常非常努力,废寝忘食地学习,因为她妈妈要求她一定要考前3名。原因就出在她妈妈的身上。

我对孩子的妈妈说,对孩子的这种极端要求是变态、是虐待。她竞哭了起来。原来这位妈妈是家里的第三个女儿,她的出生并不受家人欢迎,因为他们所盼望的是儿子,她唯有通过考第一才能得到家人的重视。

而这种心理延续到了自己女儿的身上。在中国,这种受到母亲的排斥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得厌食症暴食症的女儿背后都有一个排斥她的母亲。女人是很难取得自我认同的,而且往往会把对自己的不认同传递给下一代。这跟我们中国重男轻女的传统有关。

还有父子关系出问题的。儿子长大了,身高都超过爸爸了,但是爸爸的角色转变不过来。原来是保护儿子,出自一种保护小生命的雄性动物的本能,但现在孩子大了就不知该如何自处。表现出来的就是对儿子不满意,处处挑剔,互相攻击,就演变成了父子大战。这与做母亲的在一旁没处理好也有关系。

母子关系上出问题的,一般就是表现在不让儿子长大,高度地控制。因为潜意识里有一种母以子为贵的想法。

父女关系出问题的,一定是因为夫妻关系恶劣导致的。母亲把女儿当同盟军,说父亲的坏话,女儿就会攻击父亲。

(3)家庭的灵魂是母亲

不是有个大别墅就可以称为“家”,破房子里有个妈才成其为“家”。一个母亲会影响三代。我做临床咨询多年的经验发现,所有的问题根子大多在母亲这里。

抓住母亲这个牛鼻子,就一抓一个准。因为在一般的家庭中,母亲只要没什么大问题,就会成为家庭的核心。在处理家庭问题上女人是有优越性的。因为男人的大脑更擅长逻辑思维,女人更善于感知别人的需求。因此在对人的理解和控制管理上,女人更有优势。未来的国家领导人肯定很多都会是女性。其实在中国古代也是这样,母亲的地位很高,像红楼梦里的贾母一样。母亲一直是家庭教育的主力。

孩子跟母亲的关系也是最特殊的,虽然孩子出生剪断了脐带,但他们的潜意识是完全连通的。所有的孩子都会为母亲牺牲。我们有个误区,以为是母亲为孩子牺牲,其实孩子也会为母亲牺牲。如果母亲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整天骂骂咧咧情绪不好,那么孩子也会感受到母亲过得不快乐、很痛苦,他马上就会把这种情绪背在身上,觉得是因为自己母亲才会生活得不幸福。

每个人人格中的超我部分是家庭教育给的。比如妈妈教育孩子茶杯必须放在桌上,如果把茶杯放在地板上就会责骂,那么孩子就只能把茶杯放桌上——这个是顺从,顺从了母亲的意志。顺从就会逐渐发展成认同。

比如孩子上小学后请同学到家里玩,同学把茶杯放在地板上,孩子会叫同学把茶杯拿起来,不要放在地板上——这个就是认同。

等到孩子长大了,妈妈老年痴呆了,把茶杯放在地上,他就会让老娘把茶杯拿起来放好——这就完全内化了。所以,人格中的超我部分,实际上是家长给的。家长有什么样的认识和观念,孩子慢慢也会形成这样的认识和观念,变成人格的一部分。

<未完待续>

鸣谢:

陈默老师

文:依依妈,爸爸真棒

(ID:babazhenbang)

【本文转载自:心理公开课】

图文排版:孙厚飞

心文化传播志愿者协会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 宋振韶 为会长,大批古典文学教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等专业人才志愿组成。与社会各界富有爱心的知名人士和行业专家一道,以“滋养每一颗心灵”为公益使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rtContent img{max-width:656px;}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

THE END
0.班主任德能勤绩廉述职报告(精选19篇)就拿转学生来说,既要遵循政策,又要考虑生源,这届转入学生就历经两次入学考核,一共有60多名不同年级学生考核,组卷、监考、批卷、登记、办理学籍网的转入转出,花费了我整整半个月的时间,再说学籍管理,要确保全校1361名学生信息正确、拥有自己的的学籍号,实行学籍管理终身制,要经班主任多次排查,当有学生的学籍出现jvzquC41yy}/fr~khctxgw3eqo5gcw|gp1yiwƒmkdcuhcx43;2:28==0jvsm
1.心理咨询师下半年考试时间安排,教材一共有几本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一些有心理问题的人,直接面临的对象人群是那些存在健康或者心理方面问题,运用心理学知识,遵守心理学原规则,最后帮求职者解决心理诉求。 一、考试教材 使用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编写的心理咨询人员《国家职业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主要内容包括: jvzquC41yy}/jygt0ipo8f1kz{o1@:970nuou
2.郸城:你来问我来答,101问诠释医共体中华龙都网去年以来,郸城医共体名扬全国,为脱贫攻坚、健康扶贫、解决基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什么是医共体?不用再百度了,搜也搜不全。郸城县卫健委整理了101问来回答你,来看看吧。 1、什么是医共体?怎么建? “医共体”全称医疗共同体,是指以县(区)级医院为龙头,整合县(区)乡两级医疗卫生资源,形成一个jvzq<84yyy4{jui0eqs0exsvgpz04972/2=04?4eqpzfp}d:::>557mvon
3.学部院系用心用情,让留校学子暖心过年为帮助学生解决“寒假恐惧症”问题,数学科学学院为全院同学提供了线上心理咨询平台,学院心理顾问戴佳航通过微信视频的方式为同学们进行心理健康服务。 化学学院——“不一样的寒假”团体心理辅导 化学学院邀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学院心理顾问王原老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同学们顺利应对寒假期间的学习、生活压力,增jvzquC41pg}t0ksw0gjv0ls1|z5{j|134699<3jvo
4.新闻热点张维志,1979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博士在读;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在黄冈中学北京朝阳学校担任语文教师,同时兼任积极乐观课程教师、学生心理咨询师;同时也为国家级项目“语文学科素养测试工具”课题组核心成员、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广度的研究》项目组成员jvzquC41ecxfg{3dpw4ff~3ep1lsqwyrcik0dwz1jvsm1wjyuFkucrq0jvsmAri?g69fho6ef9i76mi4dhl8hjfhe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