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12355青少年服务台开通心理防疫专线,为受疫情影响的青少年和防疫人员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同时联合开设心理防疫微课堂,与广大青少年和防疫工作者共度时艰、共抗疫情。
如有需要
请随时拨打12355
河南省12355时刻守护
您和孩子的心理健康
服务对象
河南全省受疫情影响的青少年,包括存在心理不适的青少年、防控一线青年工作者、被隔离或感染的青少年及家属好友以及康复患者等。
每天08:30-20:30
服务方式
1.开通心理防疫热线
通过拨打12355与心理专家沟通、倾诉您的困惑和烦恼,心理专家将提供危机干预、心理咨询、情绪疏导等服务。
2.开设心理防疫微课堂
我们将定期邀请心理健康专家就疫情期间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解读和分析,广大青少年可通过关注河南共青团微信公众号,进行收听。
汛情还未结束,疫情来势汹汹。
帮助孩子疏解负面情绪,
以良好心态渡过难关,
以下这些情况供孩子们和家长参考。
案例1:郑州一位12岁男孩的妈妈诉说自己的孩子因通过电视看到暴雨、洪水和有些道路受损,因此担心被冲走、害怕路面坍塌而不敢出门。
案例2:新乡一位13岁女孩的爸爸打来电话,述说自己家姑娘经历了暴雨,并看见妈妈在暴雨后受伤,天天在家哭,自己不出门,也不让爸爸出门,害怕爸爸再受伤,天天给他们说不想失去生命,要一家人在一起。
案例3:南阳一位15岁男孩打来电话,诉说自己在网上和电视上看到这次河南的暴雨还有疫情的反复,感觉世界末日就要到了,说自己还不想死,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没有做,希望我们老师给他妈妈打个电话,想让妈妈让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逼他学习了。
专家解析
灾难性事件对儿童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影响。像上述由于看了电视关于灾难性报道而产生恐惧心理的现象就属于间接影响,而亲历灾难属于直接影响。一般来说,这些间接影响一般都比直接经历灾难的影响轻一些。但无论是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都会极大影响孩子关于外部世界的认知,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会埋下“这个世界充满不可靠”等危险隐患。
哪些孩子更容易在灾难中受到心理伤害?
灾难事件对下列儿童的影响更大:以往遭受过灾难或创伤事件的儿童;女童;智力障碍儿童;患有躯体疾病或者身体残疾的儿童;曾经有过情绪、行为问题的儿童;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儿童等。他们比其他儿童更需要关注。
暴雨过后,要留意孩子的哪些反应?
情绪反应:感到恐惧、害怕,有紧张、担忧、迷茫、无助的表情。警觉性增高,如难以入睡、浅睡、多梦易惊醒。头痛、头晕、腹痛,腹泻、荨麻疹等,这可能是紧张焦虑的情绪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行为反应:发脾气、攻击行为。过于害怕离开父母,怕独处。出现遗尿、吮手指、要求喂饭和帮助穿衣等(曾经学会现在又重新出现的幼稚行为)。有些儿童会情绪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与其他人发生矛盾等。
有些孩子会在灾难过后立即出现上述心理反应,也有些孩子则会在灾难发生后几天或几个星期后才表现出来。一般来说,这些急性应激反应会在一周以内逐渐消失,多数在30天内明显缓解。
但少部分孩子的心理创伤会延续数月,甚至数年,表现为一种“创伤后应激障碍”。灾难片段会始终在他们的脑海中或梦中反复闪现,使他们不愿意在原来的环境中生活,不愿和人交往,表现得过于警觉。为了避免这类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成人应当尽早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心理重建?
多陪伴孩子,为他们提供安全感
经历灾难性事件的创伤后,要注意避免让孩子独处。在孩子害怕、恐惧的时候多陪伴孩子,给他们心理上的支持。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安全的,自己是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氛围中的。平时多拥抱孩子,多用心倾听孩子,了解孩子恐惧什么、需要什么。让他们感觉到,家人是不会离开他们的,家人会保护他们。当孩子感受到自己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将更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建设。
有创伤的孩子,最好由家人或其他熟悉的人对其进行照顾
孩子在遭受灾难后的精神支柱是父母等照料者,由父母等家庭成员照顾和保护孩子是第一选择,而且要尽可能全家人在一起。因为家人或其他照料者熟悉孩子的性格、行为习惯,对孩子所出现的反应能更快察觉,孩子也最需要亲人的关怀,这是他们安全感获得的最佳途径。
别忘了和孩子的情感共鸣
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家长要注意和孩子的情感共鸣。可以和孩子说:“我们知道你看到了这种场景后很难过,其实妈妈也跟你一样,看到这些以后心里很不舒服。那你把不开心的感觉跟妈妈说一下,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好吗?”当和孩子有了情感共鸣后,孩子就更能把内心的想法告诉你。一旦把这种恐惧表达发泄之后,孩子心里就会舒服很多。
选择适合孩子观看的媒体报道内容,恰当地与孩子谈论灾难事件
家长要为孩子选择适合他们观看的媒体报道内容,如在暴雨中人们相互关心、相互救助的感人故事和社会对受灾人群的支持等正面报道。对于比较小的孩子(三四岁)要通过父母或监护人首先传达这些信息。大一点的孩子,最好是有父母的引导,跟孩子一起观看新闻,但父母最好是在看过的情况下,再带孩子一起看,以免孩子看到一些无法接受的内容。在谈论的内容上,可介绍事件的基本信息,或相关知识延伸,要注意淡化对细节和悲惨场面的描述,以免引起心理上的不适。
成人的正确反应,能使儿童在灾难后更好地面对生活
成年人稳定的情绪、坚强的信心、积极的生活态度会帮助儿童建立安全感。当家长有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时候,要及时处理自己的压力,并调整情绪,注意不要把消极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家长要帮助孩子恢复生活的规律,何时吃饭、睡觉、学习、游戏,都要保持与之前一样的节奏。可以适当增加陪伴,但不要过多改变教养方式,不要溺爱,因为这会损害孩子的抗逆力。比如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受到伤害是自己的疏忽,进而产生歉疚心理,于是寻找一切机会来表达对孩子的关爱,进而忽视对孩子的要求和教育,这容易导致孩子的退行。
如果孩子的不良心理反应持续存在,应该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如:医院的心理科、精神科,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