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分享复盘回望年保险圈十大关键词监管商业

本文是「精算视觉」的 第388篇 原创文章

导读:2023年保险圈都发生了哪些大事?对2024年的保险市场有何影响?欢迎一起来复盘。

大家好,我是Alex,新年快乐!

与往年一样,直播结束后,我也抓紧时间将直播分享的内容进行了梳理,整理成了文章,供大家复盘学习使用(只摘录了部分关键信息)。

直播共有2个小时50分钟,针对2023年保险圈最热的十大关键词进行了一一梳理,希望能对各位保险业的伙伴们有所帮助。

(如果错过直播分享的朋友,也可以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回到直播间进行收看,课件可以在公众号后台回复“跨年”二字获取。)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成立

我们要聊的第一个话题是“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成立”,因为这是一件能够影响整个中国保险业乃至金融业未来监管格局的事件。

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决定在银保监基础上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不再保留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5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揭牌,标志着“一行两会”成为过去式,我国迎来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为主体的“一行一局一会”金融监管格局。

那么,国家为什么要成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呢”?

在过去,我国使用的是“分业监管”,即同一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均由同一监管机构监管,如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都由对应的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进行监管。

在分业经营环境下,由不同监管机构来监管对应的金融机构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但在持续的竞争和创新中,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产品越来越普遍,金融机构间的交叉业务易出现监管缺位。

为了避免出现交叉业务的监管缺位,我们主动走向了“双峰监管”。在“双峰监管”模式下,金管总局要一手抓金融系统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另一手抓市场行为规范,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如此一来,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职责将统一由国家金管总局负责,这将有助于行为监管的强化统一,避免分业保护模式带来的责任不清、监管套利等问题,进一步保障了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专属商业养老保险

这次试点的放开,预计将有30多家保险公司可以参与到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的开发当中来,并且保险公司可以通过银行、互联网将这个产品销售到全国,投保可谓是十分便捷,凸显了政策导向在这个产品背后的推动力度。

那么,什么是“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呢?

所谓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是指资金长期锁定,用于养老保障目的,被保险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年满60周岁才可以开始领取养老年金的个人养老年金保险产品。

这个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账户化管理,账户价值计算和费用收取公开透明,并且有多个投资账户可以选择。

我们之所以说,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未来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凸显,是因为这个产品是作为我国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中保险板块的“标杆产品”去推进的,未来在政策导向和营销宣传中一定会占据更多的市场优势,所以大家一定要多多关注。

最后,我们来对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的优缺点进行总结。

优点方面:

缺点方面:

新个人税优健康险

聊完“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我们再来聊聊另外一类可以抵扣个人所得税的保险产品——新个人税优健康险。

我们之所以在个人税优健康险前面加一个“新”字,是因为今年监管部门对个人税优健康险做了非常全面的升级,几乎可以用“焕然一新”来形容。

所谓个人税优健康险,就是指由保险监管部门研发并会同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适合大众的综合性健康保险产品。

对于个人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支出,可以在当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税前扣除,扣除限额为2400元/年(即200元/月)。

那么,新版的个人税优健康险都做了哪些重要的改动呢?

首先,产品适用范围扩大,从原先单一的医疗保险,拓展至长期护理保险和疾病保险,未来会有更多元化的税优健康险推出。

其次,对于税优医疗险而言,有以下几个改动:

优化“保证续保”限制,仅要求保证续保期间不低于3年;

必须要具备一个“免健康告知”的版本,这个版本不能除外既往症,但可以对既往症设置赔偿限额,以及需要客户共同承担的金额比例;

删除“简单赔付率不得低于80%”要求,但保险公司在这类业务上仍不能盈利太多,盈利太多则需要重新调整定价,给客户让利。

再次,投保者可以在税优额度内为配偶、子女或父母购买。

就让我们一起期待“新个人税优健康险”未来的表现吧!

预定利率下调

而预定利率的下调,必然会带来保险行业产品形态的两个巨大变化:第一,保障型产品的保费定价上升;第二,储蓄型产品的保证收益率下降。

于是乎,在2023年中,整个保险行业都开启了一轮轰轰烈烈的“炒停售”,借助财联社电报的新闻图片做营销,很多保险机构提前半年完成全年目标,抓住了3.5%市场的最后一波红利。

那么,保险行业的预定利率为什么要下调呢?

其实,想要理解本轮预定利率下调的行业背景原因,最主要的就是保险公司资产端所面临的投资压力持续增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复苏缓慢,需要货币政策支持,利率持续宽松;

地方债务风险较高,“化债”过程中发行的新债利率明显下降;

房地产行业仍在下行,保险公司持有的地产债有违约风险;

美元加息、高息阶段,中国股市持续低迷,一直维持在3000点上下。

而面对我们当下所处的经济复苏周期,以及房地产行业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凸显的挑战,未来利率下行仍旧会是一个持续的趋势。

因此,如果你问我,3.0%会是普通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的终点吗?我几乎可以肯定地下结论:不是。

所以,我们还是要做好预定利率持续下调的准备。

分红保险转型

面对3.5%预定利率的下调,很多朋友心中都会有一个疑问——以后保险行业的主流储蓄险产品会是哪一类?

有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在行业中也几乎是没有争议的,那就是——分红险。

3.5%预定预定利率下调之后,不管是保险公司,还是保险监管部门,都在积极努力地推动行业产品向分红险进行转型,只不过由于2023年的股市表现实在是太不尽人意,因此分红险的销售也很难借势起飞。

不过,短期的市场困境并不会影响未来长期的产品转型趋势,因为分红险的转型对于中国保险行业而言不是一道选做题,而是一道必答题。

为什么呢?这里要先从保险资金运用中最重要的两类投资说起。

保险资金运用中,最主要会投向两类资产,一类是固定收益类投资,以债券、非标资产、银行存款等为主,这类资产主要提供保证收益和流动性支持,但是在低利率环境中收益率会逐渐降低;另外一类则是权益类投资,以股票、基金、投资性房地产等为主,这类资产主要提供高预期收益的支持,收益有波动,但长期可以取得比固收类投资更高的收益。

根据现在我们所处的投资环境,固收类投资的收益会持续降低,而权益类投资的收益会维持平稳,那么假如保险公司想要维持投资收益的竞争力,就要减少固收类资产配置,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

而按照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匹配原则,因为保险产品的开发必须要匹配资产的风险、期限和收益属性,因此保险公司在配置更多权益资产的同时,必须要在产品端进行相应的转型,来分散公司自身要承担的投资风险。

这时,选择把产品从全保证收益的增额终身寿险,转变成为保证收益更低、但预期收益更高的分红保险,就变成了保险公司必然的一种选择。

这也是监管部门未来提倡在保险行业“打破刚兑”的思路和方向。

而且,伴随着时间的推进、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按照成熟保险市场的经验,保险产品的收益和风险结构还会出现进一步的调整,具体表现为:保证收益越来越低、预期收益越来越高。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香港的分红储蓄险的保证收益越来越低、预期收益越来越高,而美国的储蓄险产品主要以指数型万用寿险(Indexed Universal Life,简称IUL)为主。

香港保险走红

因为疫情而封关三年的香港,终于在2023年迎来了通关的好消息,香港保险也因此而重新“火”了一把。

2023年11月,香港保监局公布香港保险业前三季度数据——前三季度,内地访客赴港投保保费468亿港元,超过了疫情前2019年全年的水平(434亿港元)。

香港保险今年的走红,并不是一个意外,而是好几个因素叠加之下共同促成的结果:第一,疫情封关三年之后境外资产配置需求的集中释放;第二,香港保险公司在通关之后史无前例的优惠和折扣力度;第三,中国内地和西方世界经济周期错配带来的产品收益差异,美元处于加息周期,因此香港保险产品的收益普遍更有吸引力。

不过,和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内地访客赴港购买香港保险的人群结构已经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具体大概可以表现为,中产赴港人数大幅下降,而高净值人士的需求仍旧旺盛。

总结一下近年来香港保险市场产品结构趋势,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分红险一直是香港保险市场占比超过60%的产品;

内地访客投保终身寿险的保费规模显著提高(2018年至2023年前三季度变化:59.5% → 81.1%),而投保重疾险的保费规模大幅下降(14.1% → 2.9%);

内地访客投保终身寿险的件均首年保费大幅提升(20万港币 → 49.1万港币);

伴随着美元进入高息环境,香港短期储蓄险的占比和件均保费出现短期上升;

由于保费融资保单的形态从万用寿险转为分红险,导致内地访客投保万用寿险的保费规模大幅下降(13.2% → 1.4%)。

那么,2024年香港保险市场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会大致做以下预判:

美元加息周期终结,预计会进入降息周期,香港保单的优惠、预缴利息都会下调;

疫情封关所带来的需求已经集中释放,预计2024年内地访客保费会有所降低,但仍旧会保持不错的发展势头;

优才、高才、投资移民等计划会为香港吸引不少高净值人士,甚至吸引海外资金回流香港;

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应该很快落地,期待跨境金融会有新的政策举措。

保险保障基金

2023年,保险保障基金真的很忙。

单单只是上半年,保险保障基金就参与救助了4家公司,其中包括瑞众人寿226亿元、中汇人寿66.4亿元、海港人寿37.5亿元、信泰人寿31.25亿元。

再加上之前救助大家保险使用的200亿元,根据市场公开信息,人身保险保障基金就已经使用了561亿元。

可以看到,人身保险保障基金的余额已经非常有限,因此在信泰人寿最新的股权结构对照表中,还出现了“存款保险基金”的身影,这也是存款保险基金第一次救助保险金融机构。

由此可以看到,进一步提升保险保障基金的余额、增强保险保障基金的救助实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保险保障基金的余额规模会进一步累积;

允许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保障基金之间可相互拆借;

赋予保险保障基金公司“参与风险处置方案和使用办法的拟定”的权利;

完善保险保障基金的救助规定。

按照新标准,财产保险保障基金余额应达到1,680亿(2.8万亿的6%),人身保险保障基金余额应达到2,540亿(25.4万亿的1%),总共4,220亿的规模。

保险保障基金如此积极参与救助,与近年来国家重点防范和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守住金融行业系统性风险底线的举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此,我们也可以判断,伴随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成立,未来几年中国保险业的监管环境还会继续趋严。

“报行合一”

2023年保险圈里最热议的两件事,一件是年中的3.5%预定利率下调,另外一件就是下半年令整个行业风声鹤唳的“报行合一”。

什么是“报行合一”?

报行合一就是指,保险公司给监管部门报送产品审批或备案材料中所使用的产品定价假设,要与保险公司在实际经营过程当中的行为情况保持一致,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在预定利率上限受到监管部门管控的当下,“报行不一”的状况主要出在费用率方面,比方说,本来一张单子在定价和给监管备案时声称只需要给销售渠道支付10元的佣金,但是实际在销售过程中保险公司却支付了20元,这就是“报行不一”,会导致保险公司陷入“费差损”风险。

这种情况其实在中国保险业中一直都有,只不过当年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做得还算不错,因此一点点费差损并不会对保险公司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可是,如今的市场投资环境大家也都看到了,因此在管控完“利差损”之后,监管部门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费差损”的管理。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还表示,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继续坚持金融工作的人民性,全面推行“报行合一”,抓紧启动个人代理渠道、经纪代理渠道的“报行合一”工作。

那么,个险和经代渠道的“报行合一”到底什么时候正式落地呢?

答案是,已经在落地了。

2023年的最后一个周五,监管部门在厦门召开总精算师会议,在会议上已经透露出了一些关于“报行合一”的推动步骤。根据公众号观潮财经的文章《厦门总精算师会议要点,“报行合一”最新进展》,“报行合一”主要有以下最新动向:

第一,银保渠道费用“报行合一”后续会有专门制度,继续强化“报行合一”;

第二,全渠道一视同仁,银保、经代、个险统一一倍附加费用率,附加费用率调整后也会对精算假设进一步调整;

第三,大型险企先执行,中小公司跟进,对激进公司、激进产品进行窗口指导;

第四,万能/分红要保证收益率的真实性,以及结算利率的合理性,考虑可持续性及宏观环境变化。

据市场可靠消息称,报行合一的全面落地不会迟于2024年二季度初。

面对“报行合一”,不管是保险公司,还是保险中介销售渠道,都叫苦连天,表示“寿险行业的寒冬要来了”。

的确,如果按照银保渠道的结果导向,全行业的销售费用降低30%,这对于很多保险公司和保险销售渠道而言,都将是一种致命的打击。

不过,这并非意味着整个行业都要因此而原地过冬,因为总是有机构可以找到新的发展模式,甚至是有些机构已经走在了时代前端。

很多人所谓的“寿险行业寒冬”,本质是因为旧的高成本经营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追求高效的新时代。

实际上,监管部门表面上是通过“报行合一”作为抓手去管控保险公司的“费差损”风险,但这实际上监管部门在顺应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发展大势而做出的选择。

最终,“报行合一”将推动保险公司的降本增效,从而推动保险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监管“叫停”开门红

在“报行合一”的大背景下,监管部门也开始对保险业的一些传统做法进行调整。其中,备受关注的就是对“开门红”业务的限制。

通常情况下,各家保险公司都会在年末推出“开门红”计划,以刺激销售业绩。在开门红期间,各家保险公司为了提升团队的士气和业绩,通常都会把一年当中最大的激励方案投入到“开门红”的业务节点当中去:培训、加佣、配套支持、旅行奖励等等,希望能够把尽可能多的人力给动员起来。

而且,为了给第二年年初“冲业绩”,每年第四季度销售的保单,很多都会“指定生效日期为次年的1月1日”,这样就可以把大批量的保单积压至第二年才生效,让第二年1月1日的业绩“一飞冲天”。

然而,最近监管部门的一份文件却彻底颠覆了这一惯例。

首先,文件明确规定不得大幅提前收取保费并指定第二年保单生效日的方式进行承保。这一规定的出台,意味着过去惯常的“预收保费”策略将受到限制,保险公司不能再通过提前收费的手段将业绩集中在下一年。

其次,文件规定不得将客户实质为保费的资金存放于其他投资理财类账户,避免了过度将客户资金投入高风险的理财产品中,保护了客户的权益。

最后,文件要求保持万能险实际结算利率及分红险红利分配政策科学连贯,这一点有助于规范险企的资金运作和分配机制,确保客户权益不受损害。

那么,监管部门为何要淡化“开门红”呢?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监管考量。

太平洋证券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预收保费往往会导致承保空挡期,增加理赔风险,而承保空挡期多以投资账户为过渡,存在高结算利率的纠纷隐患。过度激励也可能导致销售误导,增加案件风险。淡化“开门红”有助于整顿销售模式,降低业务风险,保护投保人的利益。

总之,“开门红”业务的调整标志着中国保险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过去依赖高额销售费用和预收保费的模式逐渐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注重降本增效、提高服务质量的理念。这一变化将对保险公司、销售团队、产品设计等多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虽然严查“报行合一”下的开门红,很明显已经难以再“红”,2024年的开门红也注定会成为过去历史上业绩最差的一次开门红,但是从整个中国保险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去看,大家普遍还是支持监管的这种做法。

从2024年开始,预计开门红的热度将有明显收敛,业务进度平稳,逐渐回归常态,中国保险业也有望踏上真正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10

保险代理人分级

在这份讨论稿文件中,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明确了未来中国保险代理人将分为四个等级:初级、中级、高级以及特级。

《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第十五条提出,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产品复杂程度等因素建立保险产品的分类分级;第十六条提出,保险机构应当支持行业自律组织(即保险行业协会)推动保险销售人员销售能力分级工作,要以保险销售人员的专业知识、销售能力、诚信水平、品行状况等为主要标准来进行分级。

这也就是说,未来保险代理人可以销售的保险产品类别,将直接和自己的等级相关。根据《人身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内容看,未来不同等级代理人可以销售的产品类型可能会按以下标准进行分类:

初级代理人:意外保险,简单的健康保险,普通型人寿保险;

中级代理人:分红型、万能型人寿保险,年金保险,税优健康保险、费率可调的长期健康保险、长期护理险,税收递延养老保险、专属商业养老保险;

高级代理人:投资连结型保险,变额年金保险;

特级代理人:或可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财富管理类金融产品)。

值得指出的是,特级保险代理人除了能销售保险产品外,还可能可以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类似于私人银行中提供综合财富管理服务的职能。所以,特级保险代理人的确是非常值得我们保险行业的朋友去期待的。

近年来,保险行业的代理人数量锐减。根据监管和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我国保险代理人的数量已经从2020年中巅峰时期的971万人,骤降至如今的291万人。

而且,行业普遍预计,保险代理人的人数会在“报行合一”以及保险代理人分级制度正式落地后进一步下滑,未来能够留存在行业中的代理人将仅有100~150万人(直播间里很多网友给出的预期值)。

不过,在保险行业高质量转型的历史机遇下,相信很多朋友也能意识到,这一轮行业洗牌,其实给能够留存在这个行业中的朋友提供了更大的机会,那就是——留存下来的行业精英可以分得更大的蛋糕。

所以,2024年对保险人而言的“危”与“机”分别是什么呢?

从“危”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报行合一”带来的短期扰动;

行业人员流失带来的焦虑;

产品同质化更加严重,爆款减少,产品失焦;

中国经济复苏缓慢,投资意愿仍旧不高。

而从“机”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个人养老金推出后对居民养老意识的提升;

DRG/DIP改革将大大增加中高端医疗险的配置需求;

“以进促稳”的发展定调会促进分红险的销售;

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势逐步凸显。

确实,2024年对于很多保险业的朋友而言将会很难,而且是史无前例的难。

正如我们说了好几年的“保险行业的寒冬要来了”,但是这一次不一样,这次是真的真的要来了。

而我们大家都懂得的一个道理是——利空出尽即利好,寒冬之后则是春。所以,冬天已经到来了,春天离我们还会远吗?

其实,胜利的曙光就在不远的前方,再坚持一下,你就会见证一个全新的、高质量的中国保险业。

让我们大家一起加油吧!

特别彩蛋

2023年保险从业者

前景信心调研结果

从2021年开始,精算视觉每年都会在行业中发起一份调研问卷,希望能够通过了解保险从业者们对于行业前景信心的变化,来感知行业的起伏变化。

《跨年分享复盘 | 回望2021年保险圈十大关键词》(2021年下半年)

《跨年分享复盘 | 回望2022年保险圈十大关键词》(2022年下半年)

2023年12月,精算视觉又在行业发起了2023年的保险业调研问卷,这份调研问卷最后共有1411位朋友参加,感谢大家的大力支持!

正如之前在调研时说的,我会把这一次调研的结果,放到2024年的跨年分享结尾,让大家感知中国保险从业者对行业前景的看法。

根据本次调研的结果,我们可以观察到,受3.5%预定利率下调所带来的产品红利影响,2023年保险从业者的收入水平普遍有一定上涨,因此大家对于2023年在行业中的收获满意度较2022年有一定好转,但是由于保险团队人力规模持续缩水以及“报行合一”监管政策陆续落地等原因,大家普遍对2024年的行业展望偏悲观,再次扭转了2022年调研结果中已经有所改善的行业信心。

不知道在未来的一年当中,整个保险行业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新变化呢?这些变化又会如何影响保险从业者的信心呢?

调研对象背景情况介绍

在1,411名参与调研的伙伴中,有1,046位金融外勤人士,320位金融内勤人士,45位其他人士。

1,046位外勤伙伴中,有12.4%是外资代理人,有39.7%是中资代理人,34.9%是保险经纪人,还有13.0%是银保、网销、三方财富机构的朋友。

收入水平变化

从收入水平的变化上看,整体而言,相较于2021年和2022年,2023年外勤收入水平整体有所提升,收入上升人员占比达到38.9%,其中收入大幅上升的占比同比增加明显,说明3.5%停售对业绩刺激明显,但靠产品停售带来的收入大幅上升趋势难以持续。

按照外勤人员的背景来看,位于北上广深、有团队的业务伙伴2023年收入提高更多。

区分所属机构类型发现,中资代理人收入下滑的人员占比更高,高于外资代理人和保险经纪人。

团队规模变化

从团队规模变化上看,与2022年相比,行业有效人力持续缩水,50.4%的人表示队伍规模有所下降。

从城市分布来看,二三线城市人力流失更为严重;从所属机构类型来看,中资代理人流失最为严重,认为团队规模差于去年的伙伴占比达66.0%。

这种结果也意味着,保险营销的“人口红利”已经终结,未来仍旧以招募为主要导向的机构可能无法再创往年的辉煌。

收获满意度变化

从收获满意度变化上看,2023年行业伙伴的整体满意度评价中等偏下。

但从趋势占比上来看,与2022年相比,2023年的满意度占比有所好转;从城市上来看,一线城市满意度较高,30.4%的人认为好于去年;从机构类型来看,保险经纪人的满意度更高,有29.3%的人认为好于去年。

对2024年的整体看法

从行业伙伴对2024年的整体看法上看,虽然大家对2023年行业的满意度较往年有所增长,但大家普遍对于2024年的展望有所下降,仅有35.1%的人认为2024年会好于今年,且保险经纪人对于展望更加悲观,凸显了对中小保司监管收严、“报行合一”等政策的落地让大家对于明年有所担忧。

2023年,感谢大家对于精算视觉和大湾区保险学院的一路陪伴与支持。

THE END
0.2023第五届中国保险科技创新合作大会圆满落幕!由国际保险学会、英国精算师协会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指导,士研咨询主办的“2023第五届中国保险科技创新合作大会”于2023年11月23日在北京成功召开,并于11月24日圆满落幕! 本次活动以“数智蝶变时代,保险科技的下一个十年”为主题,邀请了保险科技领域行业专家、学者、国内外头部险企及科技公jvzquC41yy}/h{toigkl0lto1okekj48377787mvon
1.2023年第18届AicA年会在重庆成功举办2023年第18届AicA年会在重庆成功举办 9月8日,第18届AicA年会在重庆成功举办。本次年会由AicA联盟主办,联盟会员中韬华益税务师事务所(重庆)有限公司(简称“重庆中韬华益”)承办。 AicA联盟年会由各国会员在当地每年轮值举办,年会内容紧密结合当下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本次年会主题为“ESG浪潮下,浅议各自国家、地区绿色税制发展与现状”。jvzquC41o0irek3eqo5dq~sv{1pjcwldgkwv1sncpihfkzzzkp}fp8724531;65:1797:A;7ari/j}rn
2.2023年精算师职业资格考试将于10月21日到25日举行北京商报讯(记者 孟凡霞 李秀梅)7月31日,中国精算师协会发布2023年精算师职业资格考试日程安排公告显示,2023年精算师职业资格考试将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成都、武汉、长沙、大连、济南共9个城市同步举行,考试时间为10月21日到25日。 中国精算师协会表示,将于8月中下旬在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发布2023年精算师职jvzquC41o0hcvwjyu0ipo7hp1cxuklqg15676B>
3.2023寿险打平收益率榜,过半公司下降,泰康行业第一作者简介王晴,北2023年寿险公司打平投资收益率分析 王晴 2011年在厦门中国精算师年会上,我首次提出了寿险公司在会计利润口径下打平投资收益率的概念,并且每年根据各家公司年报持续更新。会计口径下的打平收益率主要是反映了存量业务剩余边际的摊销,而不是新业务对利润的贡献。每年的打平收益率会受到精算假设的自然变化(如750天曲线的jvzquC41zwkrk~3eqo58;B>39:7:587;39>16@:
4.保险分论坛与揭牌仪式预告暨粤港澳大湾区精算与保险产业学院揭牌仪式预告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探索以保险科技赋能保险价值链的路径和方法,2023年广东省研究生学术论坛-保险分论坛暨保险前沿论坛将于2023年9月22日-23日在广东财经大学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保险生态与数字保险。届时将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 jvzquC41iupn0piwhg4ff~3ep1814<4334?0e<:;8c796><31rghg7mvo
5.解锁“专精特新”律师成功密码!来2023桂客年会!法律先生2023·第八届桂客年会议程 活动组织机构 主办: 桂客学院、桂客留言 特别支持: 深圳市律师协会 联合主办: 因特法律咨询、中华遗嘱库、靖霖刑事律师 领衔协办: 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北京大道政通(天津)律师事务所、北京紫华律师事务所、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四川明炬律师事务所、北京浩天律师事务所、京都刑事辩护jvzquC41yy}/uqfpi{kykwjk0ipo8ftvkimg863;7712<3jvor
6.2023年精算师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参考教材发布视频信息181 发布时间:2023-07-18 20:13:01 来源:媒体滚动 频道: 新浪财经 / 视频新闻 标签: 简介: 转自:北京商报 2023年精算师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参考教材发布0条评论|0人参与我有话说 表情发布 登录|注册新浪视频官方交流群:298929939 关注官方微博:@视频小助手 24小时电话客服:400 110 2288 jvzquC41xkjfq7xkpc4dqv3ep1v0hrscpek04975/2=.3A4fgvgjn6no|ein|w5;89=787i0jvsm
7.微软Excel世界冠军赛2023落幕,精算师AndrewNgai夺冠|机核GCORES微软Excel世界冠军赛2023落幕,精算师Andrew Ngai夺冠 Excel比赛 AsgoreD2023-12-14发布于资讯 本文系用户投稿,不代表机核网观点 收听本文00:00 微软Excel 世界冠军赛2023已于12月9日节目,来自澳大利亚的精算师 Andrew Ngai 夺得了今年的冠军。 此次比赛从2023年10月7日开始,首轮资格赛将在线上进行,最终的决赛于12jvzquC41yy}/ilttgu4dqv4ctvodnnx139;1:;
8.君康人寿再现人事变动,总精算师李鹏出任临时负责人南方+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李鹏出任君康人寿精算临时负责人。自2021年4月起出任君康人寿副总经理、总精算师。2023年8月24日起,李鹏出任君康人寿临时负责人。 值得一提的是,李鹏并非第一位总精算师出身晋升保险公司“掌门人”的人。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5位保险公司总精算师走上了晋升之路,担任保险公司总经理或临时负责人,包括横 jvzquC41uvgukl3phcvq0|twvjio0lto1euovnsv146359>1345d:9>495;/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