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当前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达18.2%,创有历史数据以来最高失业率全年龄段最高。
2022年中国需要就业的城镇新增劳动力达到约16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1076万人,2020年到2021年毕业生中积压的暂缓就业、灵活就业、慢就业以及失业等求职缺口暂且不明。
值得一提的是,“慢就业”比例大幅增长,达到15.9%,而“自由职业”达到18.6%,“灵活就业”数据具体得看各高校统计口径。
2022年1-5月A股首发上市公司有138家。 IPO中介机构包括39家券商,分板块来看,1-5月A股新上市公司中创业板57家,科创板46家,上证主板15家,深证主板8家,北证12家。
如此就业的环境下,投行依然是众多学子的向往和热爱。作为高薪和金字塔顶端工作的代表,投行是金融学子一直梦想的大施拳脚之地,而僧多粥少,人人想进的九大投行,进投行意味着惨烈的竞争。
一、投行卡学历到底有多严重?
这两年经济大环境的原因,大厂裁员一波又一波,新增需求很少,而且今年的毕业生人数又是历史上最高。
不仅仅是金融行业,其他行业的岗位竞争在今年也是异常激烈。
因此,想进投行心态要摆正,不是说做投行工作一定要学历高学校好才能干,这只是现在供给太多,给用人单位掐尖的机会。
这几年国家鼓励大家提升学历,研究生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进投行保底要考个研究生。
这个规定还不是业务部门提出来的,是人力搞的标准。
常年在投行业务一线工作的都知道,招聘过来的员工能干活就行,有资源那是如虎添翼。
其实业务部门不是太在意你的学校学历。你把活干漂亮比你是清北复交都强。
人力设置学校学历门槛是降低招聘成本最有效方式。如果不设置门槛,投简历的人就多,筛选难度就大。
就像我们选酒店一样,要选个环境好的,最有效的方法,选价格定在600以上/晚,大概率能选到合适的。
投行一样,人力定个211/985本硕要求,选到合适人的概率更大。
其实211/985本硕要求,只有非常少的头部券商会提,中小券商不会这么提,中小券商讲究的是性价比。
综上,现在进投行考个硕士比较容易,对于考研,学校比较专业更重要。真没有考上清北复交,也没有关系,投行的大门还是为你打开的。
二、招聘严格要求,竞争激烈
不可否认,竞争是很激烈的。全国有超过百家券商,但是每年有招聘需求的券商不到30%,而且每年券商招人数量有限,按一定流动比例,测算下来每年券商投行岗位招聘的新人大概在1000-2000人。
每年仅考虑清北复交,加上人大、央财、南开、贸大、武大等国内其他名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已超万人,市场上金融人才供远过于求。
实际上,投行招人,不是简单的要求你学历怎么样,还是要求你各方面都得不错,追求的是全面性。
在各大投行,像人大、南开、央财、上财、外经贸、武大、南大、中大、厦大等国内名校学子,都非常的多。
好一点的券商,TOP10肯定会筛本科的,本科985对标海本的qs前50。不过国内的顶级通货还是TOP4,比海外的要香,因为他们是在国内真枪实弹卷出来的,很适合投行吃苦耐劳的工作条件。
其次,招人还会在专业素养、实习经历、职业技能等各个方面会综合的考察。
有人足够勤奋、对行业有着深刻的热爱,或是其他方面特别优秀,比如通过CPA全科、国家司法考试和保代考试。
比如说你到底是不是能力强,踏实靠谱、能干活等等,如果你确实有过人之处,那么我会更有肚量去放宽一些条件。
反而很多中小券商投行,对自己不那么自信的,就一定要招到学历最好的来装点门面。
就像牛逼的机构,已经不需要那么漂亮的办公场所来撑门面了,反而就是金融皮包公司一定要租豪华办公室来显示实力。
三、进入投行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从投行工作内容上看,业务、财务和法律三大板块缺一不可。
而业务理解是最考验人能力的,企业往往很看重估值,估值越高企业上市融资融到的钱越多,而估值离不开投资人对企业本身的理解。
故投行的最终能力也就体现在,你如何帮助企业去梳理、包装、陈述自己,使其在投资人眼中的价值被放到最大。
投行的技术分为经验+技能,经验是在工作中慢慢积累,而技能主要是通过学习。
承做过程中,投行工作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的工作,财务、法律、金融(行业),其中财务的工作量最大,按比例计算,超过总体工作量的50%,法律+金融(行业)部分共50%左右。
贯穿着整个IPO项目的过程中,需要花很多功夫去研究、访谈、思考一家家企业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它现有的业务摆在眼前,但这不重要,最终要看它所做的这些业务底下,体现的是它什么样的核心能力,这项能力未来有可能帮助他实现什么样的突破。
投行是高端服务业的一种,投行的核心竞争力本质就是“提供最佳投行方案和成功撮合交易”,而这种“提供”的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其实它和大部分商业领域,包括实业领域培养的能力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金融市场有一定特殊性,所以你需要在“本领域”的基础上,去细化而已。
从投行的招聘来看,只要是名校出身,专业的重要性就没那么高,而且在学历、实习经历与证书的优先考虑下,专业的重要性也是大大降低。
这也说明了在投行业务里面,绝大部分岗位不需要高精尖的技术,只需要常规的核心能力,即所有工作都需要的人际交往、沟通协调、文笔表达等等能力,以及基本的财务、法律、业务知识。
而且,不同业务、不同岗位,对于财务、法律、业务知识的要求有不同侧重,比较而言,股类对于财务知识要求高些,债类则就相对低些;
对于业务知识,除了一些理工科背景的同学很了解行业环境外,基本上绝大部分东西都是在实习工作中现学的。
投行工作不仅需要懂基本的金融市场和工具、资本市场规则、企业分析、行业分析、财务分析、法律基础等等,当然PPT/EXCEL等技能是必备。
以上的技能如果在在校或实习阶段就开始学习起来修炼内功,会大大增加后面进入投行实习和工作的概率。
很多同胞老觉得金融单纯靠关系,固然很多单子的成交都有大佬的身影,但大部分情况下,不可能靠关系搞定落地过程中的每个人,更多还是得依靠扎实地待人接物攻克一个个难题,自己得有水平和实力,那才是关键。
实习实习!实践是第一生产力如果想一毕业就直接进入投行工作,起码有两份投行相关的实习才稳妥,并且第二份投行实习就要直接奔着实习留用去的,并且方向最好还要一致,做债的就一路往债承口的实习走;做股的就一路往发股并购的方向走,不然到后面会被challenge方向混淆的问题。
现在大多数投行都不接受没有任何投行实习经验的同胞单凭校招就进入,因为投行的工作强度和出差频率确实不低,没有经过实习训练和检验下部门老大们肯定不会放心的。
最后
在疫情笼罩的就业环境下,就业的选择无非是前行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绝大多数毕业生是理性经济人,在选择就业单位时无非有三大考量:薪酬、风险以及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评估。
三大考量在不同的时期、对不同的人而言,往往权重不一样。在宏观经济形势一片向好特别是民营经济欣欣向荣时,互联网、房地产、汽车、金融、法律服务业等行业的民营企业以高薪会吸引大量毕业生。
初进入社会,找一份收入最高的工作是最现实,也最理智的选择。而且在顶尖公司,与顶尖人才的交流也能成长很快。
选择投行,高薪、高平台、高社会地位,人脉资源丰富。除了高工资外,还能够有机会与一群超级精英共事,而扁平、共识驱动的合作文化更是锦上添花。